• 36阅读
  • 0回复

纽约的两个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10
第6版()
专栏:

纽约的两个世界
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纽约是一座充满矛盾的城市。
我到过纽约以后,朋友们问,对纽约有什么印象?我说,纽约存在两个世界。它们外表上截然不相同,但内里都同样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腐朽性。
纽约东端的曼哈顿区,是美国“近代文明”的橱窗。它有上百层楼的“帝国大厦”、“世界贸易中心”;有象征“金融帝国”的华尔街、洛克菲勒大厦;有罪恶渊薮的“时报广场”,特别是四十二街,被称为纽约的“不夜之街”或“白光大道”。那里集中了夜总会、酒吧间、黄色影院、“成人书店”和“活的裸体模特儿”……。
但是,如果你从曼哈顿驱车,不消半个钟头,就到了纽约的另一个世界——哈莱姆区。它从第一百一十街开始,延伸到一百六十二街,东到哈莱姆河,西抵赫德森河。这是纽约黑人的聚居区,同曼哈顿的景象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在纽约的时候,一家电视公司正在放映瑞典记者拍的一部名为《哈莱姆:声音和面貌》的电视片。从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一个妓女流着泪叙述她悲惨的遭遇,我们看到白天耗子成群,夜里警车呼哨而过。还看到哈莱姆的社会犯罪、酒鬼、吸毒和失业……。
这块居住着一百多万人的地方,到处是垃圾、满街是纸屑,不少地方散乱着烂砖破瓦、用过的食品筐子,道路坑坑洼洼。和曼哈顿相比,这里的房屋矮小、破旧,许多屋子的窗户是破碎的,一眼望去都是黑黝黝的。
我们在伦诺克斯大街下车走了一段路。这算是哈莱姆区比较象样的大街了。街上聚集着许多黑人,他们多半很年轻,有的围在商店门口,有的在屋檐下喝酒,突然之间,一个人倒下去了,人们不知道他是病了,还是醉了。有的在垃圾桶旁边的小桌上打牌,有的靠在墙上收听半导体收音机播送的尖声的音乐,有的在街口交头接耳……。他们都没有家吗?美国朋友说,唉,他们的住宅太小、太老、太旧、太破,他们想出来吸一点新鲜空气,他们没有工作做呵!据说,哈莱姆区三分之一以上的黑人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下。
朋友们说,哈莱姆区有“三多”,就是殡仪馆多,教堂多,小酒吧间多。这“三多”是有联系的:黑人的处境很悲惨,他们想从宗教得到一点安慰和解脱,但这种安慰毕竟是虚无的,“天堂”是身后的事,失业、贫困驱使他们去酗酒解愁,但是最后等待他们的是殡仪馆!
我们在伦诺克斯大街仅仅走一段短短的路,就看见三、四家殡仪馆。小酒吧间都是既阴暗又狭窄。更多的人抱着酒瓶在马路上跌跌撞撞地喝。
在曼哈顿,有华尔街,有数不清的银行大楼,但是在哈莱姆代替银行的是“当铺”。我们好奇地走进一家当铺,看见铁窗里典当的东西五花八门,从乐器吉他到日常用的刀叉盘碟。这些穷人的抵押品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当铺内有一横排大字:“抵押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那就是说,过了六个月,典当的东西就不能物归原主了。
在纽约的“自由岛”上,有一个博物馆,它告诉人们二百年前各大洲许多穷苦人抱着美好的希望,漂洋过海来到这块“新大陆”,想得到一个幸福的“新生活”。他们为建设美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哈莱姆”原名“新哈莱姆”,是“新地”的意思,在移民初期,大约有一百万来自西班牙、西印度群岛和原来居住在美国的黑人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黑人区。但是这片“新地”在美国建国已逾二百周年的今天,还是一个悲惨世界。
当我们漫步在伦诺克斯大街的时候,出乎意外地发现一家“解放书店”。进去一看,里面有毛主席著作,有斯诺、杜波依斯的作品,但大部分是黑人的作品或有关黑人解放运动的书籍。这家书店的门口有两行字,颇象中国的对联。这两行字是:“如果你不懂,就学习;如果你懂,就去教别人”。
我两次到哈莱姆,使我深深感到,曼哈顿的摩天大厦,掩盖不了哈莱姆的一片凄凉。
我快离开纽约的时候,纽约市政当局正在刷洗“时报广场”,报纸煞有介事地作了一番宣传,纽约市副市长说,被洗刷后的“白光大道”堪与巴黎的香榭丽舍林荫大道媲美。如果说,两个资本主义城市的大街有许多相似之处,那还说得过去,可是要说把“时报广场”“从精神到形体上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不过是欺人之谈。这个摩天大楼林立、贫富对比鲜明的美国大都会,在繁荣、豪华的表面之下,隐藏着多少的罪恶和肮脏,这一切难道能打扫得干净吗?
王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