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9阅读
  • 0回复

郑和七下“西洋”传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10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郑和七下“西洋”传友谊
公元一四三三年春,在碧波万顷的印度洋上,有一支庞大的船队从西往东行驶。这支船队共有大小船只二百艘左右。其中最大的海船长一百五十米,宽约六十米。几只大船的船舱建造精美,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船上分别写有“清和”、“惠康”、“长宁”、“清远”等船号,船上装满各种香料以及亚非各地的奇珍异兽和特产。
这支船队的乘员约有二万七、八千人,他们有掌握罗盘的导航员、水手、工匠、翻译、医生、纪事,还有一些护航的武装人员。总负责人是一位年过花甲、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的老者,他是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这一次,是他们完成了对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亚非国家的第七次访问后,正在日夜星驰,归航祖国。
郑和(一三七一——一四三五年)是云南昆阳人。他原名马和,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回教徒家庭,父亲早年去世,不久他被选入燕王宫(今北京),成了朱棣的宦官,被赐姓改名为郑和。从公元一四○五年起,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这支船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七下“西洋”(注)的壮举。
这支庞大的船队在海上活动了将近三十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和建立中国与亚非各国的邦交,发展贸易和交流文化。他们曾先后到过当时的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红海以及非洲东部沿海一带的三十几个亚非国家(见上面的航线示意图),大致是今天的柬埔寨、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伊朗、阿曼、沙特阿拉伯、民主也门、索马里、肯尼亚等国。郑和的船队把大批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织品、金银器、瓷器、铁器、铜器带给亚非各国,同时也带回各国的特产,如药品、香料、象牙、染料,以及长颈鹿、斑马、犀牛、鸵鸟等中国少有的东西和奇兽。船队每次返航,还载着各国友好使节到中国回访,这样更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当时从南京附近的刘家港到非洲东部海岸要冲,破太平洋、印度洋的万顷巨浪,绕过无数浅滩暗礁。但他们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毅力,战胜重重的艰难险阻,与大海的波涛、酷热的气候、复杂多礁的地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如古籍中所记载的,他们不怕“洪涛接天,巨浪如山”,顽强地“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最后终于完成使命,胜利返航。
当时我国的造船技术和规模居于世界首位。我国海员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技术。郑和的船队备有《航海地图》、《导航手册》、《针位编》等航海资料。我国的航海人员掌握着“牵星术”。火长(也叫舟师,是掌握指南针的导航人员)白天观日,夜晚观星,阴晦观指南针。船员们根据多年的航海经验,可以通过观察日出日落、天气阴晴、风向、浪花、电光、水深等来掌握航行。
郑和的随行人员归国后,编写了许多著作,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以及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书。这不仅对我国的地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这些著作中还记载了亚非各国的风土人情,习俗物产,后来成为研究这些国家历史的宝贵资料。
我国郑和的七下“西洋”,要比一四八六年葡萄牙人地亚士航海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比一四九二年西班牙人哥伦布渡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海岸,比一四九七年凡斯科·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古里城早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这说明我国航海事业直到明代初叶还位居于世界的前列。
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航“西洋”的壮举,在古代中外交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直到今天,五百五十多年前郑和访问亚非各国的故事和传说,还在这些国家流传着,成为他们同中国友好的佳谈。
(注)明代人以婆罗洲为分界线,称婆罗洲以东为东洋,婆罗洲以西为西洋。
冯佐哲(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