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这里办了一件大好事——吉林省怀德县自力更生建设校舍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18
第3版()
专栏:

这里办了一件大好事
——吉林省怀德县自力更生建设校舍的调查
编者按:怀德县采用国家、群众、学校三股劲拧成一股绳的办法,在不使社员群众增加过多负担和保证学生以学为主的前提下,仅用四年多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校舍不足这个老大难问题。他们的经验值得重视。希望有关同志认真地读一读,并且想一想,在你们那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中共吉林省怀德县委带领广大群众和师生自力更生建设校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共增建、翻盖校舍八千六百多间,面积达十七万二千多平方米,基本上改变了学校校舍奇缺和破旧的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由于“四人帮”摧残教育事业,怀德县各类学校校舍奇缺。一九七三年,全县五百一十所中小学,缺校舍二千八百多间,不得不增加二部制和少招生。有的学校因缺教室,只好在生产队、社员家或露天上课。原有的校舍因年久失修,质量很差。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许多教室缺门少窗,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有的教室低矮,教师进门不加小心就要碰头;有的光线不足,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还有一千六百多间校舍有倒塌的危险。这样的校舍,使领导和教师担心,学生不安心,家长不放心。因此,学生不断流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县委和广大群众深深感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必要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再也不能拖延了。
要修建校舍,钱、物和人力从哪里来?
据怀德县委当时初步统计,全县需要增建、翻盖的校舍,如果全靠国家每年的拨款来解决,至少得用十四年,这显然是不行的。还有什么办法呢?县委领导同志带着教育局同志到社队进行调查,发现建设公社红旗小学从一九六五年以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积累了不少资金,在国家和群众的支持下,一九七一年盖起了新校舍,增添了新桌凳、新教具,还全部免收学生的学费和书本费。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七十六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改变了教育落后的面貌。怀德县委从这里看到了自力更生,勤工俭学,改变校舍面貌的可能性。于是召开了现场会,大力宣传红旗小学的办学事迹,总结出“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负担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解决一点,三股劲拧成一股绳”的经验,在全县大力推广。
这几年,除国家每年拨给的校舍修建费用外,县委每年还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增拨八万至十万元。为了把国家的有限投资用在“刀刃”上,县教育局每年春天在定点拨款之前,都到要修建校舍的地方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分类排队,区别情况,合理投资,使国家投资发挥较大的作用。
广大群众一旦认识到办好学校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是关系到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事,就满腔热情地把修建校舍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办。有的大队为了早日盖好校舍,宁可把盖大队办公室的时间推迟,把建筑材料先支援给学校。
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越高,县委越是注意合理安排,不致使群众负担过重。县委规定每个公社每年只安排修建三、四所学校。这样,每年建几所,几年建成,负担不过于集中。修建校舍,群众主要是负担人工和运力,一般都是安排在不影响农事活动的时间。如运建筑材料,很多社队都在农闲时节,采取去时送粮、拉脚,返回时捎带拉砖拉瓦拉木材。勤工俭学收入少的学校,建校需要社队支援一部分资金,也坚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公益金中提取,最多不超过百分之三,并不直接影响社员的分配收入。对一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社队,则不提公益金,而是从国家投资中适当多补助点。这样做,就不会出现群众负担过重的现象。以十屋公社为例,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七年,五年时间共建砖房校舍四百四十六间,造价五十三万八千元。这期间,社队总投工三万七千六百个。这个公社有劳力四千五百个,平均每年每个劳力负担一点七个工。社队投工投物折款共计十二万八千元,占总造价的百分之二十四。但在这同时,学校搞勤工俭学有些收入,学生上学不交学费。建完房的学校还免收书本、文具费,并发给困难学生补助费。仅这几项,全社十六所学校一年就可为群众节省三万六千元。三年多的时间,就可为群众节省出建校时负担的全部费用。从社员家庭负担来看,平均每家至少有一个小学生或中学生,仅学费一项,每年就可节省三元到六元。而建校时每个劳力负担一点七个工,按日值一元计算,折合一元七角。这样看,根本不存在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且,象这样的公社,在今后十五年到二十年内,群众基本上不需要再为修整校舍花钱用工了。有的社队干部说:“过去,学校土房年年抹,钱没少花,工没少搭,还天天提心吊胆。现在是家长放心,学生安心,教师也不用担心了!”
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这是三股劲中最主要的一股。全县中小学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就在“以学为主”的前提下,开展了学工、学农等十项勤工俭学活动,积极筹集建校资金。每年秋收季节,县委都号召全县中小学的学生利用早晚和假日开展三捡一撸(捡草、捡柴、捡粮、撸草子)活动,并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准平调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各学校还办起了一百二十八个校办工厂,四百六十一个校办农场,还有小饲养场、小林场、小果园、小药园、小苗圃等等。近几年,全县勤工俭学纯收入,每年平均一百七十多万元,绝大部分用于建房盖校舍。凤响公社平顶山小学勤工俭学搞得好,每年收入二万多元,他们建校舍既没有用群众负担,也没有要国家一分钱。
各学校建房所需物资,除国家拨给的部分外,主要是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全县有校办和校队合办的小砖窑、小瓦厂一百多处,每年能烧砖二百五十多万块,制瓦四十多万块。平原地区木材比较缺,他们就用苇子、苕条、秫秸代替房箔板,用向日葵杆代替棚条。
各校在修建校舍期间,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一是把建校劳动尽量安排在节假日,并且注意使劳动与教学紧密结合。县委还规定,凡有修建任务的学校,师生就不到校外参加其它劳动,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劳动时间在校内参加劳动;二是建校期间见缝插针,抓紧一切时间上课,遇到下雨就全天上课,搬砖运瓦等零散劳动,都放在课间或课后时间去干;三是一校修建,多校支援,加快修建速度;四是在建房紧张阶段,如果高年级需要突击集中劳动一、二天,就利用星期日或假日把课程补上,劳动占用的零节课当周补,整天课当月补。这样做的结果,几年来各学校既建好了校舍,也没有影响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一九七七年高考,全县有三百九十五人考上了大专院校,是高考制度改革前升学人数的二点五倍,占整个四平地区八个市县录取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
怀德县委狠抓校舍建设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几年来,全县多招收学生三万五千人。小学入学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八十七点二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六点五。农村普及了七年教育,城镇普及了九年教育。全县基本上消灭了二部制。由于校舍增多,不少中学还办起了简易的教学仪器室、理化试验室等。大部分农村中学还给离家远的应届毕业生解决了住宿问题。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桑逢文
吉林日报记者 王爱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