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老大未必徒伤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23
第6版()
专栏:

老大未必徒伤悲
广州部队某部 才忠民
李贽是我国明朝杰出的思想家。他在《焚书》、《藏书》两部著作中猛烈地抨击了一千多年来被反动统治阶级奉为圣明的孔孟之道,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进步作用。即使到今天,书中所闪烁着的进步思想的火花仍然不失其光彩。
这样一位思想家,一定在青少年时期就才华横溢,饱享盛名了吧?其实不然。他的青年和中年恰恰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李贽因家境贫寒,二十岁就离家自谋生路,在颠沛流离中消磨了青年时代。中年以后又当了二十余年的小官吏。当他毅然弃官就学,立志著书时,已经五十四岁了。《焚书》和《藏书》是他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先后完成的。
古今中外,象李贽这样老而有为者并不少。近代电学的奠基人富兰克林,一生中有过许多重大发明,但他二十多岁时还是个印刷工人,四十岁才开始系统地研究电学。我国著名国画家齐白石,近三十岁才开始学画。可见,求学不分先后,成就有早有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话只含有部分真理。年青力壮,精力充沛,正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全盛时期,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奋发努力。但如果认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错过了努力学习的机会,到“老大”除了嗟叹和伤感就别无出路,那就非常片面了。
人过中年,各个生理器官逐渐衰退,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承认这个事实并不等于向它屈服,更不应把它当作虚度晚年的借口,而是要不惜付出更艰巨的劳动来克服这个障碍。李贽弃官以后,白天聚众讲学,求师访友,夜间便专心致志地读书和写作。不管是大雪纷飞、寒气彻骨的严冬,还是暑气蒸人、蚊虫飞鸣的盛夏,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他还曾远道去拜一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人为师,恭恭敬敬地求教。他有一句鞭策自己的铭言:“寸阴可惜,冒敢从容。”这正是他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现在一些人看到自己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而一事无成,就埋怨自己“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注定无望了。这种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至于“看破红尘”,就更是错误的思想情绪。难道我们还不如李贽?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李贽作为封建统治阶级腐朽势力的叛逆者,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孔孟的信徒们围剿他,反动统治集团迫害他,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相反,倒成为他不顾年老体衰,勤奋治学的动力。如果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担,自觉地放在自己的肩上,那就不会再为“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而犹疑、徘徊和伤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