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喜看“吨粮田”——无锡县东亭大队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24
第2版()
专栏:

喜看“吨粮田”
——无锡县东亭大队访问记
“要夺吨粮产,先造吨粮田。”这是苏州地区人民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战斗目标。一九七五年以来,一个建设“吨粮田”的群众运动,正在这里蓬勃展开。无锡县东亭公社东亭大队是这个地区建设“吨粮田”的先进单位。早在一九七三年,这里稻麦亩产就超过了一吨。对这个大队作一番调查,就可以“窥”见苏州地区“吨粮田”建设的“全貌”。
东亭大队地处太湖之滨。来到这里,就象漫步在一幅巨大的绿色方格地毯上。全大队一千五百多亩粮田,按照同一规格,裁成了方方整整的数百块。笔直的田间小路和绿树成行的机耕道交织其间。田里的禾苗,长势旺盛,齐刷刷、平展展地伸向远处。令人惊奇的是,地面上几乎看不到沟渠。原来,渠道都转入地下了。在地下一、二米深处,另有一番世界:大大小小的灌渠、排水沟,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田头的阀门一开,地下灌渠里的水就哗哗地涌进田里;排水沟口上的塞子一拔,田里的积水就乖乖地泄进河沟。真是要灌就灌,要排就排,得心应手,调遣自如。
这就是东亭大队的干部社员用勤劳的双手,在原来高产的土地上,精雕细刻,创造出来的“吨粮田”。我们围绕着“吨粮田”的建设问题,访问了大队干部——问:看了你们的“吨粮田”,真是大开眼界。请你们解释一下,什么样的田才称得上“吨粮田”?它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们大队是从一九七三年开始搞“吨粮田”的。五年来,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我们对“吨粮田”提出“三化三适应”的要求。什么叫“三化三适应”呢?一是大地园田化。做到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桑园成片,河、沟、渠、路、林全面配套,与机械化操作相适应。二是排灌系统化。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达到百日无雨保灌溉,日雨二百毫米不受涝,确保块块农田灌得好、排得快,地下水降得下,与三熟制的科学用水相适应。三是土壤活熟化。培育肥沃疏松,耕作层深,通透性好,保水、保温、保肥的土壤,与稻麦高产栽培要求相适应。我们大队现在已有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基本上达到这个标准,一般可以做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正常年景大增产。一般说来,只要管理跟上,三麦能亩产六百多斤,双季早稻可以超千斤,双季晚稻能收七百来斤,全年稻麦亩产超一吨是有把握的。
问:建设“吨粮田”给你们大队带来哪些变化?
答:总的来说,大搞“吨粮田”建设,改造了自然,改造了农业,改造了农村,也改造了人们的思想。地变了,带来了产量的大变。一九七三年以前,我们的粮食亩产最多只能超“双纲”。一九七三年建设“吨粮田”以来,五年中,就有四年稻麦平均亩产超过了一吨。一九七六年达到了二千三百二十五斤。一九七七年尽管碰上了少见的天灾,但粮食亩产还达到一千八百多斤,比一九七○年以前的哪一年都高。我们这儿每人平均只有六分地,由于单产步步高,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一九七六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三千九百九十七斤,比一九七○年以前翻了一番。过去,我们有六个生产队曾经吃过国家的统销粮。最近几年,我们交给国家商品粮每年都在七十万斤左右。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四十。去年,社员平均分配达到一百二十三元,比一九七○年增加三十元。大队还分期分批建造新村,眼下已有六分之一的农户住进了新房。“吨粮田”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全大队现有各种农机设备二百八十七台,农机动力达到六百六十六马力,平均每亩零点五马力。干部社员科学种田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大家说,“种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行船不用橹,居住上新楼”的日子真的来啦!看到集体经济一步一层楼,农村面貌一年一个样,人们都从心底里感到社会主义有奔头。
问:当初,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建设“吨粮田”的?
答:一九七○年,我们开始大面积种双季稻,一年二熟变成了三熟。当年,粮食亩产就超了“双纲”,第二年又增了产。可是到第三年,除了薛家里等六个生产队外,大部分生产队都减了产。这是啥原因呢?一九七三年早稻栽插后,我们就到产量高的薛家里生产队和减产多的南薛二队“解剖麻雀”。大伙看到,薛家里生产队的稻子长势很好。拔起禾苗一看,根系发达,粗壮。而南薛二队的稻苗瘦弱发黄,稻根又短又细。苗好苗坏在于根,根壮根弱在于土。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队的土质条件,薛家里生产队的田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多,通透性好,供肥性强,而南薛二队的田刚好相反,土质瘠薄、僵硬,通透性差,翻起土来,一耙四个洞,一拉四条缝。同样都种双季稻,为啥这两个队的土质差别这般大?原来,薛家里生产队耕作水平高,排灌条件好,猪子养得多,草塘泥积得足,尽管百分之百种双季稻,土质没有变瘦,反而越种越肥。南薛二队排灌条件差,耕作粗放,有机肥料缺,种了双季稻后,田里常年积水,土壤板结,肥力降低,庄稼自然长不好了。这样一分析,大伙脑子开了窍:“大楼盖得高,基础要打牢”。扩种了双季稻,耕作制度变了,要持续高产,农田基本建设不跟上,哪能行?“要夺吨粮产,先造吨粮田”就这么提出来了。
问:请详细谈一谈,你们是怎样建设“吨粮田”的呢?
答: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来,我们苏州地区搞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解除了洪涝威胁,这就为大搞“吨粮田”创造了基础。在地区和县的统一规划下,我们组织了干部、老农和农技员的三结合小组,深入田头,反复勘察,制订出了建设“吨粮田”的规划。这个规划注意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长远与当前、改造与利用的关系,做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安排,生产、生活同时考虑,适应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需要。规划订出后,又发动群众,认真讨论,大家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前景,实现规划变成自觉的行动。
有了规划,具体怎么干?我们分析了大面积扩大三熟制以后带来的几个矛盾:一是作物之间要水与不要水的矛盾;二是用地与养地的矛盾;三是田、路、渠、沟不配套与使用农业机械的矛盾。搞“吨粮田”,就得解决好这些矛盾。
一开始,我们抓了平整土地,格田成方。我们大队的土地,原来七高八低,零零碎碎。桑树东一丘,西一块,插在稻田中间。为了改变这个面貌,冬春季节,全大队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刮风下雪照样干。就这样,一年啃它一大片。八年来,挑平了二百多个高墩,填塞了三十多个废河塘,修筑了两万多米机耕道,还把插在粮田中的二百多亩桑树搬到了河边,连成一片。全大队的粮田划成了二亩半左右一块、百亩左右一方的园田。这些工程,共挖了六十多万方土,相当于一九七○年以前二十年土方总和的三倍。
在这同时,我们狠抓了田间水利工程。过去,我们农田基本建设中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水利工程不配套,渠道灌排不分,串灌漫灌现象严重,地下水位很高。特别是种了双季稻以后,田间作物的茬口更加复杂,要水与不要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把明渠改成地下暗渠,实行灌排分开。我们把原来的明渠全部改成路渠结合的灰土地下渠道,做到路上行驶农机,路下走水,每两块田一个阀门,块块田自立门户。这一来,不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以按照不同作物、不同茬口、不同品种和不同苗情,适时适量科学用水。为了降低地下水位,我们搞了田间暗沟的试验。在七十多亩田里修筑了暗沟,同一米多深的田外排水沟配套,直通到河。这样,能使麦季的地下水位控制在七十厘米以下,消除渍害,促进三麦增产。现在,全大队已经修筑了八千多米地下渠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粮田灌排分开,达到了灌得好,排得快的标准,有了田间暗沟的田块,地下水也降得下。
建设“吨粮田”,土壤活熟化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在增施有机肥料上下功夫。这几年,我们摸出一条以发展养猪为中心,积、造、种、养并举的增肥路子。大队党支部认真落实了党的养猪政策,制定“四定一奖”制度,大力发展集体养猪,并且鼓励社员多养猪、养大猪。一九七七年全大队的生猪饲养量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九十四,常年存栏量接近一亩一头。每亩田垩的猪灰达到一百多担。我们还组织积肥专业队,常年罱泥积肥,坚持稻草还田,每亩达到六百斤。另外,还放养“三水”,种植绿肥,大割青草,沤制草塘泥。这几年,每亩地垩的草塘泥肥年年都在三百担以上。增施有机肥料,再加上深翻、晒垡等措施,就使土壤肥力越来越高。现在,全大队百分之四十的粮田,土质松软,通透性好,熟土六寸深,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高。
问:你们在建设“吨粮田”的过程中,碰到那些困难?怎么解决的?
答:我们算了一笔帐,按照“三化三适应”的标准,建设一亩“吨粮田”,大约要投工二百个,挖土三百五十方;而建设一亩“千斤田”,只要挖土二、三十方,投工二十多个。这样一比,建设“吨粮田”的劳动量就大了。再加上一年三个大忙,农活紧张。劳力怎么安排?我们的做法是:一、规划要早,安排要巧。秋收秋种前,就把当年建设“吨粮田”的计划和秋播一起落实。结合秋播,适当安排一部分劳力搞平田整地、渠系配套,做到边整边种,整好一方,种上一方。秋播一结束,就全力以赴投入建设“吨粮田”的战斗。二、一年搞一片,摊子不要铺得过大。每搞一片,坚持平田整地、格田成方,渠系配套,一气呵成。这样,劳力就用在刀口上,保证当年施工、当年受益。三、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施工中,根据任务轻重,工程难易,路途远近,订出合理的工分报酬,实行定额管理。坚持验收制度,定期评比。对于完成任务好、施工质量高的社员,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从而加快“吨粮田”建设的步伐。
建设“吨粮田”的资金问题,我们主要是靠发展队办工业来解决的。一九七○年以来,我们先后办起了农机修理、粮食加工、五金等三个厂。队办工业的积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达二十一万元。平均每亩“吨粮田”一百四十元,占全部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以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就有使不完的劲头,“吨粮田”建设就能顺利地进行。去冬今春,我们计划搞一片园田,要搬掉一百多户,拆掉两百多间房子,填平一条废河,还要做好全部水利配套工程。开始,有人担心啃不下。可是,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多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大家奋战一冬春,搬掉了宅基,填平了废河,整好了土地,还做好了全部地下渠道。今年五月初,大部分田栽上了秧苗,绿油油的一片。如今,我们还有百分之三十的粮田,打算在一两年全部建成“吨粮田”。党支部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新时期的总任务,把社员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了。大伙说:建设“吨粮田”,多打粮食,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要多贡献一分力量!
新华社通讯员 赵同方
新华社记者 袁养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