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增了产才算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8-04
第1版()
专栏:

增了产才算数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述评
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山东省泰安地区新泰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行动口号:“整好大寨田,实现大寨产。”这个口号正确地反映了农田基本建设的目的。根据这个口号的要求,他们作规划,搞工程,都从增产出发,能增产的就干,不能增产的就坚决不干。这个县的翟镇公社,一九七六年冬原计划治理三个岭头,整大寨田一万亩。后来县委发现,按翟镇公社这个计划干,虽然也可以整出一些漂亮的大寨田,但因为水上不去,达不到增产的目的,便与公社党委商量,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把治岭改为先治水,在崖头河的上游修水库和扬水站,扩大了灌溉面积,同时在河滩造地。结果一九七七年大见成效,增产粮食一百七十万斤。
搞农田基本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增产。在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之后,必须取得增产的效果。见效越快越好,增产越多越好。当然,一些大型的骨干工程,用工多,周期长,不可能都要求当年受益,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大幅度的增产。因此,看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不好,成功还是失败,主要不是看有多少劳动力上阵,搬动了多少土石方,也主要不是看田块大小是否整齐划一,梯田的石堰是否砌得精致美观,河流、道路是否裁得笔直又笔直。而主要是看经过治理以后,抗灾能力是否比过去增强了,庄稼长得是否比过去好,是否比过去多拿到了粮食、棉花和油料等等。一句话:增了产才算数。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农村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大改变了自然面貌,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前进中也出现过一些缺点和问题,有一些工程没有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如在打井中,有些地方单纯追求数字,结果打了一些不能浇地的所谓“看井”;有一些工程甚至造成了减产。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他们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搞形式主义,使农田基本建设也深受其害。在他们的恶劣作风影响下,某些地方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求实效,只图虚名,为了应付参观和检查,大作表面文章,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和整齐划一,栽所谓“路边花”,搞什么“金镶边”,一刀切。结果是劳民伤财,背离了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目的。
要使农田基本建设见效快,收效大,必须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克服形式主义的歪风,注重实效,一切从有利于增产出发。全国各省区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县、社之间,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当地的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确定自己农田基本建设的路子。只要能达到增产的目的,该搞大工程则搞大工程,有规划地改造一个山系,一个流域,为农业大增产创造条件,这样的大工程是很重要的。但是,该搞小工程则搞小工程,该修的则修,该补的则补。无规划的零打碎敲不行,达不到增产目的的乱打蛮干为害更大,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力求付出最小的代价,收到最大的效益。在这方面,许多地方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四川省有五千多万亩旱田,其中三千八百多万亩斜挂在山岭上,坡度大,容易跑水,给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而这些地方的地质构造又大多是石灰岩,溶洞多,不宜搞大型水利工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到干旱地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当地群众的抗旱经验,终于找到了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路子,即兴建小型水利加喷灌。这样,既可以防止渗漏,又不受地形限制,坡地也能实现水利化。现在,四川的许多社、队正在自己动手,大搞喷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位于太湖之滨的苏州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三麦(即小麦、元麦、大麦)渍害严重,亩产量一直在三百斤以下,成为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他们抓住这个主要问题,从提高三麦产量出发,把降低地下水位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总结推广了群众中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终于降低了地下水位,今年三麦亩产量突破了四百五十斤大关,把全区农业生产向前推进了一步。四川、江苏等省区的这些生动事例,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榜样,值得大家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