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办工业要有事业心——常州市纺织工业系统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8-05
第1版()
专栏:

办工业要有事业心
——常州市纺织工业系统调查报告
编者按:办工业要有一个高度负责、极端热忱的事业心。有了这个事业心,就能废寝忘食,艰苦创业;有了这个事业心,就能呕心沥血,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有了这个事业心,就能站得高,看得远,永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力争年年有新创造、新战果。
今天本报发表的这个调查报告,生动地说明,二十多年来,常州市纺织工业发展这样快,就是因为常州市纺织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如果所有企业的领导都能象他们这样,我们的建设速度就可以大大加快,四个现代化就可以提早实现。
一个纱锭总数不到二十万的中小型纺织工业基地,为什么生产成绩竟能和具有四、五十万纱锭的工业基地相匹敌?为什么劳动生产率比全国纺织工业平均数高出一倍?为什么三万职工每人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利润、税金,跟条件相同的地区、企业相比要多?这一连串的问题,耐人寻味。从我们的调查所得,答案有各种各样,其中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这个纺织基地的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有着为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强烈的革命事业心。
艰苦创业千方百计增加生产
常州市纺织工业原来底子很薄。解放初期只不过有七万多纱锭,此外就是一些手工业的铁木织机,而且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调。五十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生产有一些发展。但常州这个地处东南沿海的中小城市,当时不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是守住旧摊子,得过且过,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常州纺织系统的同志,就这个问题,思考、研究、争论。大家的结论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充分利用”上做文章。工业基础薄弱,更应该贯彻总路线的精神,穷则思变,奋发图强,不断批判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不断变革生产条件,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平衡中自找矛盾,自找压力,再求新的平衡。
常州市纺织工业原来织大于纺,染大于织,矛盾很大。他们的对策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老厂技术改造,不断填平补齐,拉长短线,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开始几年,重点改造纱厂的细纱机,把低效的平面锭子逐步改造成高速高效的锭子,使一个锭子的产量比解放初的两个锭子的产量都要高。接着,苦干巧干,大搞前纺设备的技术改造。通过提高梳棉机的生产效率,腾出厂房,增添了六万多锭细纱机。一九七三年又利用老厂的基础,扩建了几万纱锭,当年施工,当年部分投产,当年收益,投资比新建节约百分之四十。就这样,靠着挖掘内部潜力,全市棉纺设备由解放初期的七万多纱绽,发展到目前的十八万纱绽,使纺与织的能力基本平衡。在这同时,为了解决织与染的矛盾,他们又向“老机开刀”。在短短几年中,将全局七千二百多台型号复杂、陈旧落后的布机,改造成符合标准化、通用化要求的高效设备,其中有五千八百台普通布机改成了自动换梭布机。同样数量的织布机,现在的产量比过去提高百分之四十。纺织生产能力的大大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印染厂向连续化、自动化、高效化发展。经过精心的筹划经营,常州市纺织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了,技术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他们根据马克思关于即使是简单的协作也可以产生伟大的结果的精辟论断,针对常州市纺织工业企业分散、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能力较低的状况,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发展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和大协作。在统一规划下,打破行业界限,打破两种所有制界限,按产品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按生产的客观要求,组织“一条龙”大协作。先从灯芯绒抓起,以后逐步发展到花布、卡其和丝绸、化纤织物,形成了四条专业化生产协作线。现在,组织“一条龙”大协作的工厂有二十四个,占全市纺织企业的百分之六十;产值占全局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九十。
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抓质量
“质量提高,生产正常;质量波动,生产被动。”这是常州市纺织局从多年抓质量中得出的结论。他们坚持对产品质量天天抓,月月抓,季季抓,年年抓,抓住不放,抓出成效。近十年来,他们呕心沥血,在提高产品质量上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用他们的话来说,无非就是一年到头唱一本“五字经”:一是讲,二是揭,三是查,四是赛,五是建。
他们贯彻这“五字经”非常认真。经常向广大群众讲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每年都要发动群众揭几次质量方面的矛盾。去年,他们把有关厂的一二把手、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了四次围绕产品质量的揭矛盾会议。大家揭矛盾揭得坐立不安,论危害论得心情沉重,查原因查出思想根源,订措施订出赶超目标。有个质量问题比较严重的印染厂,在去年三月份召开的八个厂揭矛盾会议后,横下一条心,向全厂宣布工艺不上车不准开车,清洁工作不做好不准投产,质量问题不查清不让过关。群策群力攻关键,扎扎实实订措施。结果质量直线上升。
他们还坚持每周工厂自查,每月“一条龙”协作办公室自查,每季全系统检查,年度大检查、大交流、大总结、大评比制度,从一九七○年以来从未间断过。从检查中各单位看到自身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限期改进,使质量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他们持续地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比赛活动,把人人组织到比赛中来。通过比赛,赛出了高质量、高速度。去年有四个工厂、七十个工区、二十个轮班、七百五十一人实现了万米无疵布;连续无疵布达三万米以上的一百一十二人,五万米以上的四十四人。最高纪录保持者叶慧英在织造阔幅灯芯绒中连续十三万米无疵布,被评为全省和全国的劳动模范。
经过群众讨论和反复实践,建立了保证产品质量六项制度:一是质量责任制,二是质量把关制,三是质量分析制,四是固定供应制,五是质量检查评比考核制,六是定期访问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得到用户厂和外贸系统的一致好评。
在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他们继续从难从严要求,从去年起,大搞创“信得过”产品的活动。去年四季度2010印花绒布已由外贸部门核准“免检”。1620细条灯芯绒和9000号灯芯绒坯布实行了工业内部“免检”。
永不满足年年要有新创造
十几年来,常州市纺织系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九七七年全市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了九亿多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五,比解放初期增长十二倍。现在一个月的产值超过了解放初期一年的产值。家大业大了,是不是可以守住摊子过日子了?他们认真学习大庆精神,对照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单位找差距,力争为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多做贡献。这几年,这个纺织局每年都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干部、工人对发展生产的意见。他们还广泛了解兄弟地区纺织工业的生产指标、发展趋势和各时期的动向,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确定主攻方向。
他们在省内同无锡、南通两个地区结成竞赛对子,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竞赛的对手,你追我赶,携手前进。无锡市纺织工业的基础比较好,南通市纺织工业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的几个纺织基地之一。无锡、南通出了什么新经验,常州市纺织系统的干部、群众总是闻风而动,认真调查研究,虚心学习。
他们还让市内有关厂同外地各先进企业结成对子,一个一个地学习,一项一项地赶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九七六年,常州市灯芯绒入库一等品率低于其他地区。一九七七年,他们组织力量狠狠地赶了一年,终于使入库一等品率在全国领先。去年,他们发现印花绒布和青岛、上海等地区相比,绒毛手感不如人家,就组织有关人员三上青岛,三下上海,学习取经,一道道摸索工艺规律,一个个测定工序数据。经过十多次研究、试验,终于找出了问题,采取了措施,使这个名牌产品的质量又提高一步。
常州市纺织系统的同志,对自己的产品从不满足,赶超了国内先进水平,还想方设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经常研究国际市场上纺织品的动向,不断搞出新套套。有一个生产灯芯绒近二百年历史的国家的产品,在五十年代是控制国际市场的。六十年代初,常州市纺织系统树雄心,立壮志,生产出自己的优质灯芯绒,在国际上创出名牌,打破了少数几个国家的垄断局面。去年,他们研究国际上的资料后,又试制成功了每英寸二十三个条纹的特细条灯芯绒,精致的程度超过了国外特细条灯芯绒。外国客户纷纷订货,供不应求。近年来,他们经常研究国际纺织资料,不仅搞出许多赶超世界先进的绒类织物,而且还创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产品,如双面双色灯芯绒和闪光交织灯芯绒等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第一流产品。
印染行业也十分注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前些年,国际市场上出现了风格新颖的“烂花的确良”和“转移印花”等新型纺织品,他们迅速行动,不仅把这些新型纺织品搞出来了,而且还有发展。最近几年,国际市场出现了“微粒子印花”、“发泡印花”等新型印花产品。常州市的纺织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精心研究,很快突破工艺、技术关,拿出了产品。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