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脚踏实地建金桥 常德县蔡家岗公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8-06
第2版()
专栏:

脚踏实地建金桥
常德县蔡家岗公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湖南省常德县蔡家岗公社是华主席多次视察过的地方。华主席对公社党委办事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的作风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蔡家岗公社党委多年来坚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带领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地大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使这个公社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蔡家岗公社党委出主意,办事情,总是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坚持从实际出发。
文化大革命初期,蔡家岗公社的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把社队企业办起来,迅速壮大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开始,有的大队办起了酱油厂、制碱厂,没有原料,就派人到外县、甚至外省去找,结果与农业争劳动力,争资金,与国家争原料,争市场,企业没有办好,田地也种瘦了,山地荒了,粮食产量也降了下来。党委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认识到办社队企业一定要从本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才能把社、队企业办好。
党委的认识明确以后,他们就发动群众,根据蔡家岗有山有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就地取材,广开门路,坚持“一种二养三加工”的方针,大力发展社队企业。本地有石灰石和石煤,他们就利用来造水泥,烧石灰、制作陶器和砖瓦,本地荒山秃岭多,他们就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几年来,营造了茶园二千亩,桔园二千亩,竹园五百亩,药园三百亩,他们还利用水库养鱼二十多万尾,又利用空坪隙地大种饲料,办起猪场一百多个,发展了养猪事业。一九七五年,他们看到石煤综合利用大有可为,马上组织力量勘察,迅速扩建了石煤矿。一九七七年开采石煤五万多吨,不仅促进了水泥厂、石灰厂、砖瓦厂等社、队企业的迅速发展,而且利用石煤碴生产硅镁钾肥和无熟料水泥等,支援了农业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目前又在筹建一座一千五百千瓦的石煤发电厂。一九七七年,全公社社队企业总产值达二百五十多万元,占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五。社队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现在,全社耕地、排灌、运输、植保和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稻田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四。

蔡家岗公社党委在指挥农业生产时,从来不搞一刀切,坚持因地制宜。推广外地生产经验时,也不生搬硬套,而是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试验,然后再推广。前两年,有些地方搞“稻、稻、麦”三熟制,上级要求蔡家岗公社大力推广。公社党委认真分析了本地条件,认为如果在水田种冬小麦,就会减少绿肥和油菜种植面积,还要增加一季小麦的施肥量。这里每人平均耕地一亩五分多,劳动力和肥料本来就紧张,过去也没有在水田种植冬小麦的经验,大面积推广“稻、稻、麦”三熟制没有把握,只能小面积种一点,先作试验。经过两年试验结果证明,在目前条件下,蔡家岗大面积推广“稻、稻、麦”三熟制的效果并不好,只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广,在劳动力多田少的生产队可以适当推广,搞大面积的三熟制,主要应在“稻、稻、绿肥”和“稻、稻、油菜”上下功夫。

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好办事。但蔡家岗公社党委并不因此而大手大脚,劳民伤财,去搞那些表面好看而无实效的“花架子”。他们十分珍惜公社的人力、财力,办事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一九七六年冬,这个公社在治山造林时,准备在一座山上垦荒栽竹。这座山上原来有一大片比较稀疏的油茶树,垦荒时,有的同志认为治山要有气派,竹林里面夹油茶,不整齐,不美观,主张把油茶树全部毁掉。许多老农都不同意,他们说:“油茶树十年难长成,是现成的小油库,为什么要毁掉?”但这些意见反被说成是“小农经济的思想”。常德县委第一书记兼公社党委书记刘春樵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到留不留茶树,这是办事是讲实效还是搞“花架子”,是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的问题。他说服了那些主张毁树栽竹的同志,并经过合理安排,油茶树一棵没有砍,同样高标准地造好了五百亩竹林。现在这片竹林长得郁郁葱葱,留下的油茶树每年仍可收获茶油三千多斤。
蔡家岗公社成了先进典型后,经常有人来参观。有一次,一个外地来参观的同志随口说到这里好看的东西不多,特别是公社周围的面貌变化不大。有些干部听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九七○年冬天,在研究农田基本建设计划时,他们就主张集中全社劳动力,在公社周围和马路两边大搞园田化,理由是既可以改变生产条件,又可以让参观的人一进公社就看到蔡家岗公社的变化。公社党委征求了社员的意见,分析了公社的自然条件,感到当时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是要解决水的问题,不能为了图好看、图虚名,搞“路边花”,把劳动力、资金用到当时还不急需的工程上去。于是他们组织群众一连干了几个冬春,修电动机埠二十三处,沟渠五百里,使旱涝保收面积由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达到百分之九十。完成这些工程以后,他们组织力量在有条件的地方搞园田化。这样做,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见效快,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大幅度上升。
脚踏实地建金桥,蔡家岗上换新貌。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绿树成荫,园林遍布;过去怕旱怕涝的“望天收”田,如今渠道纵横,旱涝保收,社队企业星罗棋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一九六五年,全公社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五百多斤,一九七一年以来,连续四年跨《纲要》,三年超千斤。一九七七年与一九六五年相比,棉花增长四点二倍,生猪增长一点六倍。今年,春收作物和早稻又获得了丰收,上半年社队企业总产值达一百四十多万元。过去长期“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穷山岗,现在对国家有了较大贡献。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积累比一九六六年增长了十三倍多,百分之七十的社员住上了新砖瓦房,大部分社员家里有存款,有余粮,有的大队还实行了免费上学,免费治病。广大社员从实际生活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真正从内心里感到“人民公社好”。
新华社记者 张再华
新华社通讯员 陶田阶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