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灾区一农家——记任延龄全家劳动战胜灾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27
第2版()
专栏:

  灾区一农家
——记任延龄全家劳动战胜灾荒
本报记者 力文

这是个生活在新中国的普通农家,是我在灾区采访时的一家房东。男主人叫任延龄,是朴实的农民,中共村支部委员。老婆于瑞青是个很勤劳有能耐的农妇。有六十多岁的母亲,还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叫小福,十三岁了;最小的五岁,他们叫她“白吃饱”,因为除她之外,全家无一闲人了。
天刚亮,草袋机响起来了,于瑞青织着,延龄打草绳。老大娘做好了饭,七点左右便开饭了。饭碗一放,新的活动又开始了。延龄下农场做小工,小福牵着牲口找互助组去耩地,两个大女儿下地拾柴,老大娘拐小磨碾高粱。草袋机照常的响着,轧答轧答的声音,从天明一直响到天黑。
延龄全家紧忙了一冬,顾住七口人吃喝,春耕开始了,仍无积粮,延龄想赶快耕种地,又不敢耽搁做小工,便去找任德厚商量插伙种地,德厚家有劳力没有牲口,就自愿的互助起来了。小福牵着牲口去换工种地,七亩春麦,十二亩高粱按时种上了,延龄仍能照常做小工,瑞青织草袋机,开春后的一个月,农活没误,还挣米二百四十多斤。——这是全家勤劳的成果。

去年麦秋连着未收,旧历六月间又发了大水,八个月的漫长日子,任延龄家是怎样熬过的呢?用延龄的话来说:“渡过灾荒,多亏政府关心灾民,扶助生产;多亏一家人两手不闲。”
去春,国营农场的荒地,号召群众开荒,谁种谁收,不出负担。延龄一家“忙疯了”,抢种了五十多亩。高粱苗出来了,被几场热风刮死了;二次抢种,小苗又出来了,一家人的心劲都用在这上面。延龄、瑞青、小福拚命锄草,晌午都舍不得回家歇晌。老大娘领着两个小孙女,一天忙着送两次饭。接连忙了二十多天,高粱锄过二遍,涝雨下开头了。一场涝雨、二次涝雨,水泄不出去了,水泡得高粱叶发黄。三场涝雨,延龄向妈说:“一春心血完了。”涝雨连下十几天,大水围住了任千户。
大水发来,延龄一家人着实伤心了几天,延龄绉着眉头,啥活不愿干,村中工作也没心做了。村支部开会,支部书记批评他,又安慰他。延龄回到家里,一家人谈心思,于瑞青是个刚性人,她说:“光发愁,也不顶过日子,摔倒再爬起来,只要辛勤劳动,就饿不死人。”情绪上的波动很快的克服了,全家又紧张的向水灾搏斗了。
小福和两个妹妹到农场掠白籽,延龄捞柴草,瑞青会织箔,和别人合伙织箔治鱼。每天一家人能拾一百几十斤柴草,三更天延龄沿着大埝摸黑到城里卖柴,天大明赶到城里,往返六十里地折回家只是晌午天,还耽搁不了后半晌拾柴。从城里换回几升麸糠,掺上白籽、高粱稠,便是每天的全部食粮。五岁的小女孩不懂事,合着小嘴吃不下糠馍馍,哭着喊妈,——那光景,实在有些不好过啊!但全家咬着牙熬,他们一致认为:“再困难也不能卖毛驴,没有它,春天怎么种地呢?”
十月下了一场大雪,柴草拾不到了。延龄领了架草袋机,自己先学会织了,瑞青一面搓草绳,一面学织。开始她每天只能织一个到个半,半个月后,每天能织成三个了(现在每天织五个)。婆婆为着腾出整工夫让媳妇织草袋,烧水做饭都是她一人做,还拐小磨碾高粱。她向媳妇说:“我多拐一次磨,你可多一会工夫织草袋。”媳妇在晚上也常常帮着婆婆拐小磨。有次草袋机出毛病了,瑞青放下机子,便去接正拐着的小磨,她对婆婆说:“你老人家歇歇吧,我拐的快。”婆婆舍不得闲着,又去搓粗草绳。婆媳间有事都是商量着做。
延龄是村干部,村中有些工作需要他去做。有时领着大伙跑运输,有时出发为织袋的群众到远处去买稻草。瑞青一个人一冬天织了一百六七十个草袋。挣三百多斤高粱,全家得以渡过严冬腊月。

延龄一家最快活和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吃晚饭。延龄从农场回来,小福从地里回来,两个女孩拾柴回来,瑞青下了草袋机,帮着婆婆把饭摊子摆好,七口人团团的围着一个小方桌,喜笑颜开地说着话。这时,我常常和他们凑热闹,他们不把我当外人,大家有说有笑。
有一次我说:“大嫂子,你和延龄都是好劳动,又有这几个好儿女,孩子们长大,打算让他们干啥啊?”
于是引起于瑞青一席心里话:
小福的左手有毛病,俺小环(大女孩)可不笨;听说农场开拖拉机,还有妇女哩,长大叫她学开拖拉机。来年灾荒轻松点,怎么着也得供这些小孩上学。往前不识字可真不行,同志!咱们以后种庄稼都用机器啊。农场用拖拉机开荒,一会儿犁几十亩,几百亩,又深又省工夫。一刮南风,俺们就听得见农场拖拉机嘟嘟的叫。晚上还犁地,远远望见电灯照眼明,庄稼人心里“景”得睡不着,盼着自己的地,什么时候能使用机器啊!
开初,村干部说农场用机器种地,庄上老百姓都不信后来真看见了。年前,农场要用拖拉机帮助俺村开地呢。靠近农场的人,思想开通得挺快,老百姓的劲可大啦。有人说:“别看咱村是碱地,不几年就变成水稻田。”还有不少人盼望着:“村上快按电灯吧!”有的说就在今年秋里,有人猜想明年就差不多了。按上电灯够多方便,一晚上还能织三个草袋,就多进六斤米。
过去做梦也想不到,庄稼人会有这样远大前景,咱为啥不越过越有劲呢!
四月于宁河任千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