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十年来工业生产增长十三倍,农业生产增长一倍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8-23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十年来工业生产增长十三倍,农业生产增长一倍半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八月二十一日电 新华社记者徐坤明报道:解放三十多年来,南斯拉夫人民在以铁托主席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战前的南斯拉夫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按人口计算的国民收入只有一百多美元,是欧洲大陆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经济又遭受严重的破坏,人力物力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四年的战争中,共牺牲了一百七十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九分之一。战争中损失的物质财富估计达四百五十亿美元以上。全国工业设备毁坏了三分之一,铁路被破坏了一半,牲畜存栏头数减少了三分之二。战争结束时,大片土地荒芜,许多工厂停产,铁路交通瘫痪,一九四五年全国的生产能力仅为一九三九年的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百三十万人无家可归。南斯拉夫人民就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的。
一九四五年全国解放后,新成立的人民政权采取果断措施,把外国资本和本国资产阶级控制的工业、银行、外贸和批发商业全部收归国有。同时,在农村中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和农业资本家占有的一百六十万公顷土地,将其中一部分分给贫农和无地农民,另一部分用来发展国营农场。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恢复经济、建设国家的劳动热情。到一九四七年底,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南斯拉夫工农业的生产能力就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南斯拉夫从一九五○年开始在工厂中实行自治,建立了第一批工人委员会。后来,工人自治逐步扩大到整个经济部门,进而又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过不断总结和不断改进,逐步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南斯拉夫情况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广泛地参加对生产、分配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调动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南斯拉夫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据南斯拉夫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材料,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七七年,南斯拉夫的社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六点二,三十年来增加了五倍。南斯拉夫的国民收入,如按人口平均计算,一九四七年为二百美元,一九七七年达到一千六百美元。南斯拉夫按人口计算的国民收入在五十年代初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现在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在南斯拉夫的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七点二,而个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只有百分之三点一。社会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产值中的比重已由一九四七年的百分之六十二上升到一九七七年的百分之八十四,而个体经济则从百分之三十八下降到百分之十六。最近三十年来,工业生产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九点一。一九七七年的工业生产相当于一九四七年的十四倍,现在一个月的产量就超过了三十年前全年的产量。在此期间,由于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工业在社会产值中的比重已由百分之十八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七而成为南斯拉夫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在南斯拉夫的出口总额中,工业品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随着采矿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南斯拉夫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在得到充分利用。解放后,南斯拉夫大力发展了炼铝工业,一九七七年已经产铝二十万吨,比一九四七年增加了一百五十倍。在此期间,锌的产量也增加了四十倍,钢产量增加了九倍,铜产量增加了七倍。同时,金属加工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旧南斯拉夫连自行车也不能制造,各种机器几乎全靠进口。现在不仅能成批生产各种机器、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电气机车等产品,而且还能制造工艺更加复杂的飞机和潜艇、载重量达二十五万吨的油轮以及一些工厂和电站的成套设备。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南斯拉夫很重视工业设备的更新和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九七二年底,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机器已占工业设备总值的三分之二。一九七四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工业部门的熟练工人和高度熟练工人增加了两倍。熟练工人现在已占产业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三十年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百分之四点五,一九七七年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一九四七年的三倍。
最近三十年来,南斯拉夫的农业生产增长了一倍半。一九七七年的粮食总产量达一千六百多万吨,平均每人将近八百公斤。近些年来,南斯拉夫的粮食、肉类、牛奶、蛋类等都已自给有余,扭转了以前需要进口大量小麦的局面。
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现在全国已有拖拉机二十八万五千台,平均每二十九公顷土地有一台。仅社会所有制的农业组织就拥有联合收割机一万一千多台,农业组织在收获小麦和玉米时几乎全部使用机械。
南斯拉夫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很大提高。一九七七年与一九四七年相比,每公顷小麦的平均产量已从九点二公担提高到三十五公担,玉米的平均产量也从十七点三公担增加到四十二点五公担。增产的原因之一是南斯拉夫在培育新品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初,南斯拉夫曾引进美国杂交玉米和意大利小麦良种。经过育种专家的反复试验,南斯拉夫培育出了产量更高的小麦和玉米的优良品种,有的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现在不仅无需进口种子,而且还向国外大量出口。
社会所有制的农业组织,尤其是农工联合企业,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们的技术装备好,干部力量强,劳动生产率也高得多。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同个体农户进行合作,把个体经济引导到现代化生产的轨道上。这些农业组织占有的耕地只有全国耕地的百分之十五,但提供的农产品商品量却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如果加上与个体农民合作的部份,提供的商品量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这三十多年中,交通运输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南斯拉夫在战后共铺设了二千六百多公里铁路,并使全国百分之三十六的铁路实现了电气化。此外,还新建和改建了四万公里的现代化公路,使偏僻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从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七六年,个人消费平均每年实际增长百分之六。在最近二十五年内,全国新建住房二百六十万套,改建住房一百多万套。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明显改善,南斯拉夫人的平均寿命已从一九四七年的五十一岁延长到一九七七年的六十九岁。
虽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南斯拉夫人民并不满足于现状。不久以前,在铁托主席亲自主持下,南共联盟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仔细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战斗任务。现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正在努力贯彻十一大决议,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胜利而奋斗。(附图片)
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共和国锡萨克炼油厂。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