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语言是活的东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8-24
第2版()
专栏:读者评报

语言是活的东西
看了六月二十九日本栏刊登的蔡维藩同志的文章,也想谈点想法。
语言是活的东西,它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地有新生、有衰亡。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法则是对语言的一种规律性归纳。因此,对于语言、文字和语法,都不可过于拘泥。
有人认为:对于语言,不应该说“正确”或“错误”,只应说“有这种讲法”或“没有这种讲法”。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例如,“我对孩子的病能否治好已失去信心”之类的句子,是大家常说的,听的人决不会因为里面有个“否”字,就发生误解。这样的句子,就应该说是“正确”的。象“上”、“下”这些普通字的一些用法,根本说不出道理。明明阅览室在楼下,却可以说“我上阅览室去”。“你真有两下子”,这个“下”简直用得“奇怪”。但这是人们的日常用语,并没有人认为不合“规范”。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得、地、的”的用法,常见有“得”、“的”混用的。如“干得好”,“干的好”。既然意思相同,发音相仿,混用也未尝不可。
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各有不同风格,用法也有变化和发展。
我的意思决不是说,可以乱用词和标点,可以乱造句子;而是说,文风要正,用词要认真,标点的使用也不要引人误解。对中小学生更需严格要求,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鼓励他们自由发展。但在社会上,切不可搞什么“语言规范化”(这与推广普通话是两码事),否则就要限制语言的发展,使之僵化。
常常有这样情况,那些善于使用“不规范”的乡言土语的作者所写的小说、文章,却显得生动,使人感到亲切;而用“规范”语言堆砌出来的东西,则往往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再说,如果强调“规范”,那些文化水平较低、不懂“规范”的广大工农兵群众就不敢写文章了。没有工农兵的文章,报上的语言就容易千篇一律,平淡乏味。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大缺点,就是脱离群众,故弄玄虚,结果搞得文言与语言分家,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五四运动中,广大进步知识分子提倡白话文,那些迷恋“之乎者也”的“秀才”成了受人嘲笑的“老古董”。谁知道,今天认为是“规范”的东西,我们的后代是否也会视为“老古董”呢?
解放军某部 高振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