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战斗的南斯拉夫电影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8-27
第5版()
专栏:

战斗的南斯拉夫电影艺术
文化部文艺研究所 谢榕津
近一年多来,中国观众以极其兴奋和喜悦的心情观看了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六十七天(乌日策共和国)》和电视片《巧入敌后》,更形象具体地了解到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同志领导下,浴血奋战英勇抗击德国侵略者的壮丽业绩和他们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南斯拉夫电影是战斗的艺术,它诞生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斗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于一九四二年缴获了德军电影摄制器材,以后就开始拍摄一些反映南斯拉夫人民抗战的影片。
南斯拉夫解放后,它的电影事业才真正发展起来。
南共联盟非常重视电影对人民的教育作用。在三十多年里,南斯拉夫拍摄了五百多部故事片和近六千部短片。在这五百多部故事片里,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反映南斯拉夫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除了我们已看到的四部以外,还有许多这一类的优秀影片。
《突围》原名《第五次攻击》,描写第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军民如何在铁托同志领导下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战斗业绩。以艺术形式再现铁托同志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
《突围》描写了一九四二年五月,南斯拉夫最高司令部直属的两万游击队,突破德军重兵包围,取得胜利的一场战役。当时南斯拉夫游击队已粉碎了敌人四次强大攻势,粮食、药品、弹药都很缺乏,双方力量悬殊极大。德国侵略者狂妄地以为此役定能全歼游击队主力,气焰十分嚣张。南军民在铁托同志亲自指挥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敢于藐视六倍于己之敌,沉着勇敢地杀出重围,再一次重创强敌。影片也生动地描写了南军民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一个五口之家,为了抗击德寇,全部英勇牺牲。一个虔诚的老牧师,经过激烈残酷的斗争,面对德法西斯分子的血腥暴行,终于放下十字架,拿起重机枪,向灭绝人性的敌人射出复仇的子弹。年青的女医生在枪林弹雨中抢救许多战士的生命,最后自己身负重伤,十四昼夜滴水未进,仍然满怀信心地坚持战斗。游击队在敌机的轰炸扫射和疯狂进攻下,有不少同志英勇牺牲,但留下的战士仍紧握手中枪,坚守阵地向敌人射出一排又一排仇恨的子弹,最后突破重围,重创敌军,取得胜利。
《奈雷特瓦之战》描写的是南斯拉夫一次著名战役。奈雷特瓦是南斯拉夫西南沿海的一条河。一九四三年初,德军以八万军队把二万名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围困在奈雷特瓦河边。德军估计游击队将通过该河上游的一座铁桥突围,故从四处调兵遣将至奈雷特瓦河畔,企图一举全歼游击队。当时南游击队只有二万多人,其中除了四千余伤员外,还有许多患伤寒病的。他们面对数倍于己的精锐敌军,只有通过奈雷特瓦河才是唯一出路。面对这一进退维谷的困难处境,铁托同志英明果断,一面命令游击队向大桥运动,一面下令炸毁大桥,并派一部分游击队向北面佯攻,摆出背水决战的架势。敌军看到此举,误以为游击队要突围,慌忙把埋伏在对岸的兵力调走,企图绕过河去继续围堵游击队,防止游击队突围。这时,游击队等敌军从对岸撤走后,一夜之间在被炸毁的大铁桥原处架起吊桥,大队人马和伤员安然渡过奈雷特瓦河天险。等敌人追到河边,游击队早已无影无踪。影片既表现了铁托同志指挥英明果断,也表现了南斯拉夫军民的浩气凛然和坚不可摧的顽强精神。影片中可看到游击队员在冰雪载道和敌军追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用车辆和担架把伤员抬走。可看到战地医院里伤员在敌人炮火下,纵情高歌,充满革命和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心。看到爆破手坚决服从命令,不顾人们反对,把大桥炸毁,完成铁托同志交给的光荣任务。
《西兰戈尔高峰》讲一支游击队奉命固守山头,保证主力部队通过这一地区。德军轮番轰炸,一次又一次向山头发动疯狂进攻,都被游击队击退。这支游击队终于顽强地阻击了敌人,保证主力部队安全通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恐惧与责任》描写一对农民夫妇和女儿,在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和希特勒纳粹军队的统治下,遭受种种凌辱和迫害,终于加入了游击队,反抗入侵之敌。
这些优秀影片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保卫祖国,反抗德国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显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事实证明南斯拉夫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南斯拉夫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今天,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在铁托同志为首的南共联盟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加强全民防御和社会自卫体系,警惕地维护着自己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准备随时击退任何胆敢来犯的敌人。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遵循铁托同志的教导,创作许多反映南斯拉夫人民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优秀影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使人民牢记过去的光荣的战斗历史,坚定保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
我们相信,战斗的南斯拉夫电影艺术必将在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