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一个新型的农村—翟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28
第3版()
专栏:

  一个新型的农村—翟城
雁军
从定县坐上大车,一直往东,一个上午就到了翟城。这个村子,和初春的冀中平原上所有农村一样,围绕在刚刚有些绿意的树丛里,村子外面是一片葱绿的麦田和望不到边的黄土地。
村里有五百八十多户人家。定县妇联会康同志向我介绍:翟城村从一九三八年开始,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战争。一九四八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封建制度已经彻底消灭了。现在,正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
我怀着那么兴奋的心情,来访问这个在斗争中成长的新农村,我们的抗日根据地,我们的老解放区。
到处是街头诗
一到村子,最惹人注目的就是“街头诗”。黄色的土墙上,黑地的大门上……满街都是。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了,有的是崭新而整齐的白字:
老乡们 你是听 选种工作别看轻
今年选的种子好 明年收成有保证
要种地 多使粪 多打粮食没疑问
种地要是不上粪 一年等如瞎胡混
咱们去年有经验 粘虫不打死不完
指着烧香和烧纸 一定吃个光光秆
烈军干属缺劳力 组织合伙来耕地
水帮鱼来鱼帮水 合作互助两有利
还有,关于节约、秋征、卫生、防止病虫害、订生产计划……种种内容的街头诗,通俗地、生动活泼地到处写着。
在这里,每当政府布置一个新的任务下来,新的“街头诗”便马上写出来了。村里的人们在生产回来歇晌的时候,三五成群地围着去看。眼力差了,看不清的老年人和不识字的人,就找小学生念给他听,听不清还得给他讲讲!于是,这件工作马上就传遍了全村。
“街头诗”,在这个村子,已经成为推动每一个中心任务不可缺少的一种宣传武器了。
全区的模范民校
翟城村的民校是以过去识字班为基础,从去年十月成立起来的。从成立到现在,始终坚持着紧张而有纪律的学习制度。无论刮风下雨,从来没有间断过。村里的男女青壮年,几乎全部都是民校的学生。
一到中午歇晌的时候,年青的妇女们,拿着石板和课本,你叫着我,我叫着你,都到民校上学去了。有的刚磨完面,身上和头发上的面粉还没来得及打扫。她们大家都遵守民校的纪律,因为民校的纪律是他们自己订的——谁上学去晚了,就叫他当着大家“说说是啥理由?”
民校按文化程度分了五个年级:一班高级,四班初级。每天学习两个钟头。现在是妇女们白天学习,男人们晚上学习,这是按现阶段生产情况决定的。
学习方式是灵活的。在麦收或大秋农忙的时候,有的人因为活忙,或者家里人少不能按时集中学习,就按住的地区划分小组,把高级班的学生分到各组去当小先生。这样,人们很容易聚到一块,一边照顾着家里的挑水、喂牲口等零碎活,又能不耽误学习。
民校教员都是不脱离生产的本村人。他们都是不取任何代价的“义务教员”。每一个教员又都是那么热心的为群众服务。秦小顺、刘三喜,他们在小铺卖煎饼。教员李英才一到小铺去就教他们认字。第二天见着还要问“记住了没有?”有的学生不来上学,教员们就亲自到家去找。同学们也互相批评,教育委员天天去检查学习情况。有了问题,大伙一块讨论解决。
现在,村里再没有人认为“庄稼人做活吃饭,认不认字都行”的思想了。民校学生米彦如说:“这会儿谁都知道,不学习将来做庄稼活也不沾;明个实行拖拉机耕地,连个号码都认不下来………”
民校初级一年级的学生,最少的也能认三百个字;高级班一般都能看报纸了。在四月七日定县八区全区评比民校的大会上,翟城村光荣的得了“模范民校”的奖旗。
全村爱戴的剧团
一到黄昏,鼓就响起来了!老乡说:这是村剧团的集合令。
我和老乡们闲谈起来,他们给我讲一个剧团演戏的故事:
过年时,村里演了一幕名叫《李瑞多》的戏。李瑞多就是本村的女生产模范。这个戏的故事是表现两家:一家是生产模范,一家是懒婆懒汉。表演的都是这两家的实在事。虽然戏上没有明白地说出名字,可是谁也知道那懒婆、懒汉是谁。戏一演出来,这家懒婆、懒汉脸上可挂不住劲了!两口子都哭了起来!女的说:“那不是演的俺是谁?就俺家三口人,准是俺爹出去说的?谁脸上没有四两肉啊!”俩口子埋怨一阵,哭了一阵。一下子就转变了。这会,懒婆也上地干活了。人们问她:“你上地呀?”她说:“俺不上地行啊!人家光编排俺……”
“现在这一家子和人家互助生产可积极呢!”随后,老乡们高兴地告诉我:“你有工夫到剧团看看去吧!又要演新戏呀。”
一天晚上,我去访问了这个为群众爱戴的村剧团。剧团住的地方是一个不太大的院子。办公室里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像,还有去年剧团在定县演戏得的两面红色奖旗。
现在剧团正在排演新的节目。在煤油灯下,一组一组的,有的拉,有的唱,有的在练习台词。剧团团长师鸿儒(他刚从保定艺训班受训回家不久)指着正在念台词的女演员告诉我:“她们刚一入剧团都不认识字,这会都能念剧本了。学习演戏就是学习了文化,戏会演了,字也认得了。”剧团是民校组织的一部分。也就是一个学习班。剧团有五十多人,工作分工有编导股、音乐股和保管股。
他们经常的任务是配合村里的中心任务演出。例如在征粮的时候,他们就编一个关于征粮的戏来演。又如村里群众不了解信用合作社的意义,剧团就编演一个解释信用合作社是什么组织的戏。有时,早上村里有了新任务,晚上就编出戏来了。
另外,他们还演过《传家宝》、《老粘买驴》、《女儿的亲事》、《大家喜欢》等一共十五六种戏。这些大部分是新歌剧,也是少数的皮黄和梆子。
新的生活,新的妇女
翟城村在县、区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家家都订了生产的“户计划”。
初春的早晨,东方刚映上一抹红霞,大地里便热闹起来了。浇麦子的水车当当的响着,犁地的、锄麦的、种菜的……妇女们和男人们一样,赶着大车送粪拉土。鞭梢甩的一股劲儿地响。白了头发的老大娘王刘氏,今年六十七岁了,也一样赶着车往地里送粪。当她赶着车从街上过时,人们都笑着喊她:“你也成劳动力了!”她笑的嘴都合不上。年青的生产模范徐雪芹说:“过去俺们上地做活的时候,锄头都不敢抗着,藏在身后拉着走。一看来了人就不做了。光怕人家笑话。”现在,她一个人种了十三亩地。每天从地里回来,还要纺线织布。村子里的男人们称赞她们说:“俺村妇女可不封建哩!一天长到地里,男人做啥她们做啥。一个一个的头上包个手巾,打远处看都认不出是个女的!”
翟城妇女在去年参加田间一般劳动的占全村妇女的百分之七十五;能耕、耩、锄、耪会全套活,参加主要劳动的是百分之五十五。今年,她们新的奋斗目标是:学会农业生产技术,争取做到百分之七十五参加主要劳动。
村里差不多家家都参加了自由互助的“结合组”。伙着养牲口,互相拨工换工。刘任理,一个参加了互助组的农民,在群众会上说:“俺们过去一个人干,干了一天还觉着没干出啥活来;这会一互助,觉得干起活来说说笑笑,一会就干完了!”
现在,全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与带动下,正在进行着把所有的劳动力,在“结合组”的基础上,更好地、更科学地组织起来;为了更富裕的新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十,翟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