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来自毛主席故乡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9-10
第2版()
专栏:

来自毛主席故乡的报告
人们总是怀着亲切的感情说到湘潭。这是因为湘潭是毛主席的故乡,又是华主席工作多年的地方。最近,记者在这里采访,耳闻目睹,感受最深的是,湘潭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革命实践,力求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他们遵循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决心把毛主席的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地处井冈山麓的酃县,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乘汽车沿山路盘旋而上,只见群峰耸立,溪水蜿蜒,山下的稻田象一方方绿色的绒毯。这里最高的地方在海拔一千九百米以上,最低处不到海拔二百米。就在这样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悬殊的地方,去年无论高寒山区还是河谷平原,粮食都大幅度的增产。今年早稻亩产量又比去年增长了一成以上。酃县的同志告诉我们,全县这样的均衡增产,是来之不易的,其间有着一段发人深思的经历。
前几年,酃县曾经一度脱离本地实际,在高寒山区盲目地扩种双季稻。所持的理由不外三条:一是上级布置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一定要保证完成;二是所谓“两个矮子总比一个长子高”;三是山区有些地方种植双季稻获得成功,其他地方也就应当能够办到。结果,连年扩种,连年早稻减产,晚稻失收。社员群众一肚子气,告状一直告到省里。粉碎了“四人帮”,中共酃县县委肃流毒、治内伤,拨乱反正,认识到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瞎指挥,正是“四人帮”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余毒,决心从实际出发,认真改革耕作制度。他们组织力量在不同海拔高度试种双季稻,取得了数据,摸清了在一定海拔高度以上的山区,一般只宜于种植单季稻加一季杂粮作物。个别地方之所以能够种植双季稻,是因为那里日照、水温、地势有许多特殊条件。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了水稻种植的计划,因而避免了生产指挥上的“一刀切”。深入调查和严格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掌握了指挥生产的主动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终于打破了一九七三年以来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
去年冬天,党中央号召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酃县有些同志看到外地许多大工程上马了,担心自己会落后,也提出要搞个大工程,把西河裁弯改直。县委在研究这个方案时,初步计算,完成这项工程,至少要二万个劳动力干上三年。完工之后,只能扩大耕地八百亩,还要影响其它工程的进展。县委认为,搞农田基本建设也要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务求实效。“大搞”不等于一定要搞大的。外地的做法不能照搬。酃县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当务之急不是改河造田,而是治山改土。为了作出切合实际的规划,县委书记彭物苟带领几十名干部,发扬当年红军
“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精神,爬山涉水,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去冬今春,酃县的农田基本建设,虽然没有上什么惊人的大项目,但搞得扎扎实实,不仅整修了塘坝、营造了山林,还新开农田四千亩,改良低产田二万亩,有效地改善了耕作条件。
酃县的同志在总结这几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时,都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主席给我们留下的好传统,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对待一切事物的根本态度。那种以为只要抓到本本上的片言只语,便得到了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虽然要花气力。但是,在湘潭地区各县,这种作风已经逐渐发扬光大了。中共醴陵县委无论要作出什么决定,都先要调查调查。去年下半年,县委书记李颖在罗家桥大队蹲点,住在社员家中,发现伙食总是超过标准。一了解,原来队里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干部下队,生产队每天补助粮一斤,补贴钱三角。一个生产队如果住上两三个干部,每年补助的粮钱就要花费很多。李颖认为,这种作法挖了集体的家底,疏远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是干部作风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弄清情况,他把问题提到县委常委会议上讨论,并决定对全县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进行一次调查。从调查中发现,由于“四人帮”的干扰,不仅补贴名目繁多,而且干部中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很盛,群众非常反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县委研究了几项措施,提交县人代会讨论,正式作出了《关于坚决刹住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歪风,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的决定》。明确规定:不准巧立名目,任意提高补助标准;不准动用集体资金大吃大喝;不准请客送礼,挥霍国家和集体的钱财。同时把执行决定的情况,列为考察干部的一项内容。这个决定贯彻执行后,全县干部的作风有了显著的改进。今年以来,醴陵县委围绕着调动农民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问题,又发动区、社党委就社队经营管理、减轻农民负担等专题,进行了多次系统的调查研究。由于情况明,决心大,计划、措施件件落在实处。群众称赞他们的工作是:有条有理,不离实际;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记者在湘乡县采访时,见到许多地区和部门的同志络绎不绝地来到湘乡,学习这个县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的好经验。这个经验正是深入进行周密调查研究的结晶。过去几年,湘乡县前进的步伐不快。粮食单产和总产连续四年都低于一九七三年的水平。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县委一查原因,便怪化肥少了。实际情况是,这个县的化肥用量却高于全地区的平均水平。在有的领导干部蹲点的地方,每亩施的化肥竟超过八百斤,群众讥笑为“肥料跨《纲要》”。去年冬天,在中共湘潭地委帮助下,县委围绕着这个问题整党整风。从揭露的问题看,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四人帮”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搞假左真右,破坏党的政策,造成了农民负担过重,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县委领导抓住这个障碍农业高速度发展的要害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县委书记张海根来到泉塘公社,白天和社员一边劳动,一边交谈;晚上走家串户访问社员,召开小型座谈会。基层干部和社员向张海根反映了许许多多情况。他们说:“现在是笼统一万三,大家来负担。”“多劳多得变成了多劳没得。”“这样搞,硬是象榨油一样,把生产队榨成一块枯饼。”县委把从各方面调查得到的材料,反复分析研究,勇于揭露矛盾,实事求是地把农民不合理的负担的主要表现,概括为八个方面,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向省、地委写了报告。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及时向全党转发了湘乡县的这个经验,并作了重要指示。党中央的指示一传达,湘乡的干部和群众无比振奋。壶天公社中石大队八十四岁的老人傅林云高兴地说:“真是越听越有劲,越想心越甜。”现在,政策落实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各项工作气象一新。
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谋利益,是毛主席长期培育的我们党的革命传统。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主席就为《湘潭县清风乡党支部帮助贫苦社员解决困难》一文写下光辉的按语,指出“这个合作社的方针是正确的。一切合作社都应当这样做。”华主席在湘潭县工作期间,抚养三个孤儿,关心群众疾苦的榜样,也在湘潭县的干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前几年,“四人帮”抛出的所谓“阶级关系新变动”的反动谬论,影响了干部队伍中的一些同志。他们阶级观念淡薄了,致使有些贫下中农政治上挨压受欺、生活上缺衣少食而无人过问。今年春天,县委书记莫凤雏在古城公社圫下大队走访了十二户贫下中农困难户。贫农社员冯光前,一家四口,春节前就断了粮,爱人有病,又刚生了孩子,生活十分困难。看到自己的阶级兄弟,在解放二十八年后的今天,仍然缺衣少食,莫凤雏扪心自问,深感内疚。他立即同生产队和大队干部商量借粮贷款,发动干部和群众发扬阶级友爱,给冯光前送来了肉、油和衣物。公社卫生院医生也赶来护理婴儿。为了真正解决贫下中农困难户的困难,县委常委带头,发动全县在农村工作的二千零二十名国家干部、二千八百六十多名大队党支部委员,进行了广泛的访贫问苦,走访了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七户,并逐户填写了访问卡片。深入群众,体贴民情,使县委对全县工作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有了真切的了解。他们通过揭批“四人帮”,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积极帮助后进队搞好集体生产,采取扶植困难户发展正当的家庭副业等办法,使困难户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冯光前一家感激党的关怀,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冯春(逢春)。“逢春”,不正是反映了广大贫下中农对湘潭县委关心人民疾苦、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赞美心情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生前对干部和党员的殷切期望。湘潭人民没有辜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期望,他们无愧为毛主席家乡的人民。
新华社记者 张效良 陈四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