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今日亚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9-22
第4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今日亚东
仲夏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了我国西藏自治区的亚东县城。
时值雨季。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县城,在雨雾中显得格外绚丽多姿。这里海拔二千八百米,周围群山盛长着苍翠的灌木、乔木和各种野花野草。奔腾咆哮的亚东河两岸,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建筑物掩映在树木的浓荫中。
亚东县城是一座英雄城镇。一九○四年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时,这里的人民奋起抵抗。由于战败,这里被辟为商埠。西藏大宗的羊毛、皮张、酥油、草药、红盐、硼砂等物资,通过人背、牲口驮,由这里源源流向国外。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生活痛苦不堪。
今非昔比,解放后的亚东发生了巨变。中共亚东县委副书记马维祥告诉我们:随着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特别是一九七五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亚东一改过去经济落后的旧貌,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民主改革前,亚东粮食亩产只有百十来斤,去年亩产达到了二百九十七斤,总产达三百五十七万斤。近四年来,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牲畜总头数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四以上。全县十八万亩森林,盛产乔松、红松、冷杉、桦木、青冈木等优质木材,去年国营林场为国家提供成材七千六百多立米。副业收入占全县农牧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全县农牧业人口平均每人收入一百五十四元。这个县的珠居公社去年粮食亩产五百多斤,加上多种经营的收入,每个劳动日值一元二角五分,平均每人有口粮五百二十斤,大部分社员家庭有自留奶牛。
县城所在地下司马镇的变化更为喜人。昔日那种道路泥泞,满街粪便垃圾,人们蓬头垢面沿街乞讨的悲惨景象再也不见了。如今,街道宽阔整洁,一栋栋石木结构的建筑物依山傍水,层层叠叠。入夜,家家户户的电灯齐放,有如串串明珠。这里有中学、小学、医院、供销社、新华书店、邮电局、银行、广播站、俱乐部、招待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人们每周可以看到两场电影。
我们在亚东河西岸山坡的果园里,访问了看守果园的七十五岁老人乌金。当我们来到时,老人正在果园门前修剪草坪。他身材不高,戴了一副老花眼镜,虽已年过七旬,看上去依然健壮有神。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把早熟的苹果拿来请我们尝鲜。谈起旧社会的苦难,老人指着接待我们的房间说,这所房子就是当年英国人设的驿站。他曾在这里当过七年佣人,整天起早摸黑地侍弄花草,打扫庭院,挣几个钱难以养家糊口。在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时,这位老人笑逐颜开,说他跟老伴两口人,每月收入七十六元,不愁吃,不愁穿。政府照顾他年迈,让他看守果园。他说:“如果没有毛主席、共产党,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喂鹰了。”
一天傍晚,我们到旧社会当过背夫的次仁罗布家里作客。次仁住的是自己盖的美观朴实的二层木制阁楼,院里种满了苹果树和马铃薯。女主人正在纺毛线。几个穿戴整齐的孩子,一边啃苹果,一边嬉戏玩耍。主人从地里回来,了解我们来意之后,便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当背夫的辛酸往事。他十六岁就当背夫,从锡金的岗沱到下司马镇,往返二百多公里,每次负重一百五十斤左右。背出去的是羊毛、羊皮、牛尾巴,背进来的是香烟、白糖、米面和小百货。走的是骡马道和羊肠小道,路险难行。冬季大雪封山,更加艰难。行至雪深路滑的地方,还要爬行通过。夜间住在驿站,盖破麻袋,冻醒了就得起来,顶着月光上路。由于长年奔波,有的背夫驼背,有的肘臂残废,有的劳累吐血而死。就是这样出力卖命,挣来几个脚钱,一家人仍然免不了饥寒交迫。他说:现在不同了,我一家十一口人,三个劳动力,去年从集体除分得口粮等以外,分得现金六百元,自留地种的十六株苹果收入四百元,还有自留奶牛,吃喝不愁。近几年还置了七条毛毯、五床被子、八条卡垫以及其它一些衣物家具。全家人快快乐乐,日子越过越甜。
新华社记者 曲建崇
杨延礼 朗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