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把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记河北省束鹿县辛集中学老校长陈挹芬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0-02
第2版()
专栏:

把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的人
——记河北省束鹿县辛集中学老校长陈挹芬同志
编者按:辛集中学老校长陈挹芬同志,三十年如一日,领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培养了近万名优秀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抓纲治国的今天,我们需要大大发扬这种献身党的教育事业的革命精神。同时,要注意把那些德才兼备、热爱教育事业的同志,选拔到各级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来。
在冀中平原,各级各类学校如繁星闪耀。辛集中学是这群星中光华璀灿,最引人注目的一颗。
辛集中学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出名。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这所学校每年的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大部分进入国家重点大学。自一九四五年成立以来,给国家培养了近万名优秀人才。辛中誉满教育战线,是国家重点中学之一。
这所学校办在农村。论师资,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没有读过大学;论学生,绝大多数是农家子弟。那么,教育质量为什么这么高呢?我们最近走访了当地的干部、学校的老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辛集中学办得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所学校有一位把全身心献给了教育工作的事业家——校长陈挹芬同志。
三十年战斗在同一岗位上
一九四六年,为了给解放战争培养干部、准备干部,在抗日战争中多年担任县长的陈挹芬同志被党派到辛集办学校。当年,陈挹芬和他的同事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去参军参战。“一切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四十年代陈挹芬同志主持下的辛集中学的办校方针。
天安门广场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革命胜利了!有人说,从一九三八年就是共产党员的老县长陈挹芬,有文化,有资历,有贡献,该进城“做大官”了吧?但陈挹芬同志想的却是:新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国家需要大量有觉悟、有文化、有科学技术的优秀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也很重要吗?他的岗位仍然在辛中。他象当年在抗日战场上战斗一样,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开始向文化科学进军了。
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人们面前展现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六十多岁的陈挹芬同志以新的姿态登上了辛集中学的讲台:“同志们,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党的事业,进入了崭新的时期。我们要努力在文化科学方面赶上来,把辛中办成第一流的中学!”会场上豪情洋溢,掌声经久不息,老校长火一样的感情,激动了全校师生的心!
知人善任,发挥集体力量
经过抗日战争锻炼的陈挹芬同志,深知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首先是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他把在抗日战争中养成的民主作风带到了学校。他非常注意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特长和积极性,知人善任。陈玺、刘金池同志抓教学有经验,就由这两个同志抓教学;刘俭同志抓毕业班同学的思想、学习有经验,就由刘俭同志负责毕业班的工作。领导成员每个人都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青年教师来到辛中,最大的顾虑是怕自己业务水平不适应。不用怕,老校长和你们的心是相通的。新教师到职了,他谈什么呢?两件事:一、介绍情况;二、告诉各人的师傅是谁。青年教师有了师傅,心里就踏实多了。在辛中,不光教室里有黑板,教研室也有黑板,谁有不懂的问题,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大家讨论。星期四下午是教师的业务进修时间,谁也不许侵占。学生的作业好的要展览;教师的教案、进修作业好的也展览。现任数学组组长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他自己的一段经历。他从师范大学毕业来到辛中,领导上就给他派了两位老教师当师傅。每上一节课前,他都要分别听这两位老教师的课,然后他才去讲。从熟悉教材、写教案到课堂讲授,老教师热情地指导,他虚心地学习。这样,老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他学到了手,不久就成为教学骨干。难怪人们说,青年教师到辛中,不是断了线的风筝,而是象幼松扎根到了土肥、水足、阳光好的苗圃,受到精心爱护和抚育。中学教师应该是大学毕业生。可是一时没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怎么办?陈挹芬同志认为:选择一个教师,要看他的学历,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钻劲。只要具备这个条件,即便是文化程度低一些,用不上几年,就可以把他们提高起来。辛中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没进过大学,教学质量却那么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辛中,有一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从旧社会过来,历史上难免有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怎么对待这些教师呢?陈挹芬同志经常说:党把他们安排在这里工作,就是信任他们。他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不断进步。领导的信任使他们非常感动,谁也不愿离开辛中。他们感到,在辛中,领导了解自己,信任自己,不受白眼。
在教学第一线抓工作
教学是学校贯穿始终的中心工作。一个学校的领导人如果不懂教学,不亲自抓教学,就如同一个工厂的厂长不懂生产,不抓生产一样。陈挹芬就是这样看待教学工作的,也是这样履行自己的职责的。
就说对老师的要求吧!辛中的老师必须过三关。第一、熟悉教材,掌握教学大纲,上好第一节课。新教师开课之前,学校给一定时间备课,备好以后,由学校领导检查。合格了,上课;不合格,继续准备,一次、两次……直到合格。第二、掌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订出进修计划,一定要按时达到要求。第三、老教师要熟悉几门学科。
陈挹芬同志和学校其他负责同志每学期要用大量时间听课。教语文的王老师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了陈校长听他讲鲁迅著作《一件小事》的情景:这课书他备得非常熟,几堂课讲得井井有条,也比较生动,自己是满意的。陈校长听了后,充分肯定了他讲课的成绩和优点,同时也指出:讲写作方法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学生写作文的实际讲深讲透。王老师对校长听课这么细心,提出这么内行的意见深受感动。到下一节课,他专门给学生补讲了这个内容。老师们都喜欢陈校长听自己的课。陈挹芬同志要求学校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要精通一门课,不允许长期当外行。他自己在语文课的教学上下过苦功夫,语文老师把他当作互相切磋教学的良师益友。他也喜欢音乐,懂得体育,对政治课熟悉,讲这些课的老师常常说:陈校长和我们在教学上有共同语言。
树立良好的校风
校风,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对师生的思想、品质、感情又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陈挹芬同志非常重视树立良好的校风。
什么是辛集中学的校风呢?
当年,在辛中的校园里,到处是果树,每到收获时节,果实累累,压弯枝头,可是谁也不摘一个。直到学校一声令下,师生一齐动手,收下果子,摆在桌上,大家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教室的玻璃偶尔被打破了,用不着查问,准会有人主动找到总务处,说明情况,按价赔偿。陈挹芬同志从建校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高度遵守革命纪律的自觉性。
辛中不光文化课成绩突出,文体活动也是拔尖的。地区举行的运动会,六项冠军,被辛中拿走了五项。县里举行文艺会演,辛中也总是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文体活动开展得非常普遍,靠的是全体师生员工都有那么一股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劲头。陈挹芬同志说,文艺、体育比赛,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好机会。校内外举行体育比赛,他经常到场观战。每当校庆日,他都要布置展览,把优秀学生的成绩展览出来,把那些在各条战线做出优异成绩的辛中毕业生的事迹写出来,激发青少年的上进心。整个辛中,到处是你追我赶的气氛。学生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陈挹芬同志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要发达,没有青年人不甘落后的热情能行吗?对青少年,就是要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出类拔萃,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较大贡献。
辛中的严格也是出名的。一位从师大毕业的化学老师,课讲得挺不错,只是板书不成章法。学校领导同志听过这位教师的课后,立即向他指出来。在辛中,板书也是有要求的:从教师的板书上,要看出这节课的重点、要点、系统性、完整性。老校长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就必须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要求,严格的措施。严格,是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
为四个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办好一所学校是不容易的,需要具备许多重要条件。辛集中学的发展告诉我们:领导成员的事业心,是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辛集中学如果没有陈挹芬、没有同他一块为办好辛中而呕心沥血的教职员工,那是不可想象的。
陈挹芬同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辛集中学。多少年前,他就带着无限的深情说,他对辛集中学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在他死后,能在他亲手开辟的大操场的一角给他一小块坟地,让他能永远听到辛中上课的钟声,听到学生们的歌声和书声,他就可以心满意足地长眠于地下了。是呵,他只有一个心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辛中办成最好的学校。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把辛中打成“黑线专政的典型”,说这里是“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温床”,“是资产阶级大染缸”。陈挹芬同志最难忍受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被赶出了辛中。到哪里去呢?他哪里也不去,不让住辛中,就住在辛中附近的社员家里。他要看辛中的树木和校舍,他要听辛中的钟声,听学生们的歌声和读书声,他要和辛中的师生风雨同舟。后来,他用自己的积蓄,在距辛中最近的地方盖了几间小屋。他每天至少要到辛中走一趟。夜里,他常常睡不着,“别想了,别想了,睡吧,睡吧!”他极力劝自己,但辛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总在他脑子里翻腾……
十月的金风,送来了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喜讯。不久,“两个估计”被推倒了,辛中首批列入国家重点中学。喜讯连着喜讯,老校长精神焕发了,他又回来了!他不顾有病的身体,同辛中的其他领导干部,还有他当年的学生而现在已在辛中工作的同志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把辛中办成第一流学校的规划,描绘辛中适应国家四个现代化发展的蓝图。他兴奋地说:“你们绘图,我来写文字说明”。他要用最美好的文字,把他对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铸进辛中的蓝图里……
《人民教育》记者 王有盛
本报记者 陈兴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