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读《看镜有感》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0-08
第6版()
专栏:

读《看镜有感》有感
袁 良 骏
《看镜有感》是鲁迅先生五十三年前(一九二五年)写的一篇杂文。
“看镜”何以“有感”?原来鲁迅看的并不是今天常用的玻璃镜,而是一面汉代的古镜,被古董店家称为“海马葡萄镜”的。鲁迅看的这一面虽无“海马”(即“洋马”),却有“葡萄”,镜上的装饰全取大宛、安息等西域诸国的物事,颇为新颖、生动。看着这面汉代的古镜,面对当时军阀混战、腐败污浊的现实,鲁迅先生感慨地想到了汉代以来的我们的那些祖先,想到了他们对外国新鲜事物迥然不同的态度。
他首先想到的是汉代祖先的“闳放”:从外国“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至唐,不仅人们墓前的石兽多为洋种(如羊、天禄、辟邪等),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上,也“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宋代以后,日渐走了下坡路。汉、唐祖先的“豁达闳大之风消歇净尽”,而那些束缚人们手脚的“繁文缛节”和“唠叨的碎话”却盛行起来。表现在文艺上,腐败保守的“国粹气味”熏人,再也不敢象汉、唐祖先那样大胆学习和吸收外国的新鲜事物了。直到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成了全国统治者的清朝初年,才稍稍表现了一点汉、唐的遗风。但曾几何时,“国粹气味”就甚嚣尘上,一些诸如“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似的“国粹”派日渐多起来。发展到清末,“国粹”家竟连新传入国内的玻璃镜也加以反对,说什么“照起面貌来,玻璃镜不如铜镜之准确”云云,简直荒唐透顶而又滑稽可笑了。
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递宋以降,国势江河日下,一再对外敌称臣,甚至有的汉族统治者竟甘心情愿充当外族侵略者的“儿皇帝”。到了清朝末年,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中国比起西方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来,几乎落后一个世纪。难怪鲁迅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由国家的盛衰兴亡,鲁迅又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吃东西。只要是食物,那些身体健壮者便往往不管它是从哪里来的,抓起来便吃;惟有那些身体衰弱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结果,这类人物却总归是日渐衰弱,“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读到这里,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今天我们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入。究竟我们是学习汉唐的“豁达闳大”,还是学习宋人的“神经过敏”?究竟我们是作一个壮健的食者,大量吸收,为我所用,还是象那些“战战兢兢”的病号一般,吃这个怕“害胃”,吃那个怕“伤身”,“许多禁条,许多避忌”?我想,答案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尽管我们是汉、唐祖先的后代,但骨子里也早已掺入了宋代以来的“孱王和孱奴”的血液。虽然我们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但我们毕竟又是夜郎自大的故乡!正象“豁达闳大”曾经是我们的光采一样,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也始终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不散的阴魂。对于学习、吸收外国的一切先进事物,有些被“阴魂”附体的人便难免呈现“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的狼狈相。不过它的表现形态可能倒是振振有词的大道理,诸如“崇洋媚外”、“洋奴哲学”、“拜倒西方”之类。在这些人看来,“自力更生”就是与世隔绝;“艰苦奋斗”就是一镢一镐;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就破坏了我们马列主义的“纯洁性”……于是,与其这样,倒不如慢悠悠的老牛破车更其心安理得了。
幸亏,这种冒牌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日渐其少,他们那
“空洞的高谈”也越来越没有市场,以至被广大人民视为“毒害革命的甜药”了!的确,既然自己的科学技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已经严重落后,那么,为什么不应当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呢?让我们放开眼光,闳大气魄,将那些别人所有而我们所无的先进东西尽数“拿来”吧!正象吃了牛羊肉我们不会就变成牛羊一样,学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也绝不会就变成资本主义的。否则,“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象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四个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前途又何堪设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