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慕尼黑悲剧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0-09
第5版()
专栏:外论摘要

慕尼黑悲剧见闻
法国《费加罗报》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刊登了马西普的文章,叙述四十年前签订慕尼黑协定时他在慕尼黑的一些见闻。现摘译如下:
半夜将近一点钟以前,时钟响了十二下,日历又翻开了新的一天: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德国元首官邸的窗户里仍然灯光通明,这是一座门面经过装潢的古典式的、正门朝着王宫广场的巨大建筑。尽管已很晚,被栏杆拦住的几百名好奇者仍在马路上等着。他们知道,前一天开始的(英法德意)四国会议正要结束了。
实际上,四个人刚刚同意了一个有五十行、并附有四个附件的文本。到签字的时候了。他们走向放在屋子正当中的桌子。他们在这一房间中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首先是希特勒签字,然后是张伯伦,继而是墨索里尼,最后是达拉第。在寂静的气氛中,人们只听到了轻微的脚步声音,低声交谈几句的声音。这是长期较量的结束。
在这一时刻,希特勒完全意识到了艰苦取得的胜利之大,虽然,他丝毫没有流露出来。
从一九三八年的四月起,在宣布把奥地利从地图上抹掉的德奥合并之后五个星期,希特勒要求他的将军们加快密码代号为“绿色小屋”的准备工作,这是指对捷克斯洛伐克发起突然袭击的计划密码。行动的目标就是解放苏台德地区,有近三百万德国人在那里生存。军事行动至迟应于十月一日开始。
当希特勒考虑执行这一计划时,他知道要担很大的风险。捷克斯洛伐克是法国的盟友。根据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五年缔结的协定,法国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也在一九三五年同苏联签定一项类似的援助协定,差别只在于法国只能在它已尽了它的义务的情况下才能引用莫斯科协定。
这些文件并未阻止住希特勒。他未忘记,一九三六年三月法国未采取任何行动以阻止几支弱小的德国军队再次占领莱茵河左岸。而且他也未忘记,两年以后,法国对扼杀奥地利冷眼旁观。
张伯伦则感到一种完全的满意。那种自他到唐宁街就执行的绥靖政策,刚刚在四人协议得到了贯彻。首相始终相信,只要满足德国元首的要求,就可能维持和平。在他看来,苏台德区、尤其是德国人地区合并到德帝国中去是正常的。慕尼黑协议是一个好协议。并且,他已考虑同希特勒签订一个互不侵犯宣言(他第二天这样做了,而未同他的法国同事协商)——正如他回到伦敦时唐突地说的,——一个能保证“我们时代和平”的文件。
墨索里尼欢喜若狂。他没有宽恕法国和英国曾拒绝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在一九三七年,他选择了同德国结盟。他的改变主意,便注定了到那时为止一直受他保护的奥地利的命运。在一九三八年,他知道,他的国家由于对埃塞俄比亚人进行的战争而受到削弱,因而不能参加一场对法、英的冲突了。因此,他抓住了张伯伦九月二十八日对罗马和柏林进行的双重交涉、建议尽早举行四国会谈这个时机。他大力说服希特勒接受这个建议。
对达拉第来说,慕尼黑是个悲剧。法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它的前辈的错误付出代价。法国曾允许在一九三四年和一九三五年完成德国的重新武装,曾对于在莱茵河进行有限的干涉的风险犹豫不决,并终于在一九三六年后退了,因此,法国不再可信赖了。法国在一九三八年采取的军事措施动员六十万后备兵员,同英国本国舰队人员一样多,这在德国元首看来并不是表明进行干预的决心,只不过是企图恐吓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希特勒在一九三八年九月只设想爆发一场纯地区性战争的原因。当一九三九年他于三月十五日完全征服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准备进攻波兰时,他还是这样打算的。但是这一次他搞错了,爆发了本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
无可置疑的是,由于法国和英国都迟疑不决和无准备,所以它们应对投降负责,主张投降的人在一九三八年只能以一个论点来反对他们的对手:慕尼黑协定使我们获得了为建立力量平衡而需要的喘息时间。这个论据在几个月里就失去了全部的价值。因为这一喘息时间实际上却是被德国所利用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