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雷雨中访卡巴克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0-11
第5版()
专栏:几内亚通讯

雷雨中访卡巴克岛
新华社记者 熊善梧
八月,正是几内亚的暴雨季节。在一个惊雷不断、大雨瓢泼的日子,我们来到几内亚的鱼米之岛——卡巴克访问。我们所以要在雨天来走访卡巴克岛,主要是想看看几个月前在岛上竣工的一项农田水利工程是如何在接受着雨季的考验而显示它巨大威力的。该工程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工程主要包括两个水闸、二十五公里渠道和八座桥梁,于一九七六年初完工;第二期工程更为宏伟,沿着海岛西岸用砂石和泥土兴建了一道十多公里的挡潮堤,还挖沟开渠、修桥建闸、围海造田八百多公顷。
我们利用大雨暂歇的机会,登上长堤。极目四望,只见大堤内绿油油的稻田连接着远处青翠的椰林,雨后显得分外生机勃勃;大堤外则是淤泥灌木丛,逐渐淹没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里。陪同参观的几内亚朋友自豪地指着大堤内外迥然不同的景色,向我们讲起了工程兴建前后的巨大变化:工程兴建前,这里是一片荒凉景象,到处是淤泥沼泽灌木丛。卡巴克岛年年闹潮、涝灾害,潮水不断淹没农田,大雨经常把田野变成汪洋,大片土地无法耕种,即使种上了的也所收无几。自从中几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建成这套水利工程,海潮可挡,内涝可排,经治理的农田面积达二千三百五十公顷,占岛上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从此,水稻稳产有了保障,当地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九七七年,岛上生产稻谷近六千吨,创造了该岛水稻产量最高纪录。全岛约一万人,平均每人有粮六百公斤,每人向国家交售余粮一百一十七公斤。卡巴克岛是一个县,去年粮食产量在全省八个县中跃居首位。
耳闻目睹卡巴克的感人变化,我们更加赞赏几中两国工程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英雄业绩。特别是围海造田,这是多么艰巨的战斗啊!据担负工程建设的中国技术组负责人介绍,在工程开始时,人们要在五至八米深的淤泥上筑堤,首先碰到的一大难题是施工机械进不去。然而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只能激发出人们新的勇气和才干。经过大家献计,终于找出了一个好办法:就地取材,用棕榈树垫道。当地居民踊跃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很快砍伐了八至十米长的棕榈树五百余棵,为施工机械铺出了前进的道路。为了抢在雨季前封闭堤线,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几内亚工人和技术员改变了下午三点前收工的作息制度,每天起早贪黑连续劳动十二小时以上。由二十四名几内亚司机组成的汽车运输队是工地上的一支突击力量,他们采取固定工资加超产奖励的办法开展劳动竞赛,将工效提高了一倍,共为堤坝运了近二十万方土。司机凯塔一次运送挖土机急需的配件回岛,途中发高烧三十九度多,仍坚持把配件送到工地。
筑堤的劳动十分艰苦,护堤的工作同样紧张,无情的海浪不停地冲刷着新填的沙土,一排浪头袭来,一层沙土被卷走。为了护堤,几内亚工人头顶烈日,脚踩淤泥,每天从早到晚在泥水中战斗。就是这样,他们用半年多的时间将两万多方淤泥一锹一锹端起贴上新堤,做到了堤身伸向哪里,护堤工作跟到哪里。为了避免暴雨冲洗,他们还在淤泥上加植草皮,确保堤身稳定,堤形完整。在中几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堤终于赶在去年雨季前胜利建成了。去年七月三十日,卡巴克上空电闪雷鸣,一天就下雨三百毫米。在这当地历史上罕见的暴风雨中,长堤以不屈的姿态昂然挺立,积水及时被排除,海潮只能在堤外无可奈何地咆哮。目前,二十里长堤正接受第二个雨季的考验,你看它在暴风雨的洗礼下显得多么坚强和稳固!
从堤上回到村边,我们看到许多崭新的圆顶茅屋掩映于绿树丛中,同行的主人象猜中了我们的心思,兴奋地介绍道:工程结束后,岛上新住户多了。内地的工程建设者把家属带到这里安家,首都的一些居民也迁来种地。另外,由于水稻的迅速增产,原有的粮库不够用,全岛六个基层政权不久前都兴建了新的粮仓。
傍晚,炊烟四起,我们信步村头,居民们都向中国朋友含笑致意。在一家茅户的庭院,我们见一位女主人正在做饭。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并高兴地揭开锅盖,指着雪白的米饭连声说:“阿方!阿方!(苏苏语:好!)”
雷声在滚动,骤雨又来了!雨啊,你下吧!卡巴克人民往日愁雨,今日喜雨。他们在风雨中同中国水利工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在风雨中继续奋勇前进!(附图片)
几内亚卡巴克岛上的水利工程。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