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谁是“政治游戏”的主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0-11
第6版()
专栏:

谁是“政治游戏”的主角?
本报记者述评
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谈判。苏联的宣传机器一方面大吹自己对谈判是如何“诚心诚意”,另一方面指责西方国家在谈判中“玩弄政治游戏”,采取“拖延”手段,“阻挠缔结协议”。
大家记得,当一九七三年中欧裁军谈判的锣鼓敲响的时候,苏联大肆吹嘘这个谈判“具有重大意义”,能够“缓和欧洲紧张局势”,“巩固世界和平”。然而,如此“重大意义”的谈判进行了近五年,举行了十五轮谈判,共一百七十多次会议,迄今却是一事无成。如今在苏联报刊上,维也纳的裁军谈判却成了可笑的“政治游戏”,这对他们自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苏联指责西方国家玩弄政治游戏,而近五年来的事实清楚表明,苏联正是维也纳这场“政治游戏”的主角,而且其手法和花样之多远远胜过了它的对手。
中欧裁军谈判本来是西方国家在一九六七年提出来的建议,当时苏联拒不接受。由于苏联的兴趣是要召开所谓“欧安会”,而西方国家把“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联系在一起,苏联为了骗取西方同意召开“欧安会”,最后表示接受西方关于举行中欧裁军谈判的建议换取了“欧安会”的召开。至于中欧裁军谈判嘛,苏联连一兵一卒也没有裁,相反在中欧增加了不知多少兵力和武器。
在中欧裁军谈判的过程中,苏联长时期不肯提供它和华约集团在中欧集结的兵力到底有多少,据说,这是什么“军事机密”。但是连部队的数字都讳莫如深,那么裁军从何谈起呢?维也纳的谈判谈来谈去,毫无结果,原因之一就是苏联方面采取的这种无理态度,而这样一个过程竟拖了两年之久。
到了一九七六年,苏联改变手法,忽然透露它的“军机”来了。它宣布华约集团在中欧部队总人数为九十六万五千人,其中地面部队八十万五千人。可是,这是不是表明苏联终于有了裁军的诚意了呢?否!这个数字原来是假的。西方揭露苏联集团少报了十五万人,因此拒绝接受苏联的虚假方案。于是谈判又陷入了僵局。
西方国家曾经提出过一个方案,那就是美国从欧洲撤走一千枚战术核武器和二万九千名美国军队,以换取苏联从中欧撤走一个坦克集团军,即一千七百辆坦克和六万八千人。西方报刊把这个方案称之为“拿苹果换桔子”的交易。可是苏联呢,它既要苹果又要桔子。美国撤走战术核武器,对苏联当然是正中下怀;但要苏联撤走坦克,那就万万使不得。这样,“苹果换桔子”的交易也就告吹了。
苏联长期来在谈判中主张“冻结现状”,目的是要巩固它在中欧的常规兵力优势。由于西方不同意,苏联在不久前又提出了所谓“新建议”。据说,这个新建议就是在裁减之后,双方在中欧部队保持在各为九十万,其中地面部队七十万这样一个“同等水平”。从表面上看这是何等的公平合理,但实际上苏联这一建议有一个前提,就是西方必须首先承认双方在中欧地面部队“大致相等”,这就意味着允许苏联少报十五万军队。如果按照这种“对等”原则裁到“同等水平”,岂不仍然是苏联占居优势,西欧国家注定处于危险的劣势吗?因此,西方认为,苏联提出的游戏的规则只会“危害西方的安全”。上一轮的谈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束了。
中欧裁军谈判本来就是一场苏美双方相互讹诈和愚弄的“政治游戏”。它掩盖着苏美对欧洲的争夺特别是苏联的军事扩张。谈判谈了五年,苏联军事力量对西欧的战争威胁一年比一年严重。西欧舆论不禁惊呼,正是在“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的烟幕下,苏联在欧洲前线部队“得到越来越多的新坦克、飞机、导弹以及其他现代化武器”,并已具有“在相当少的警报时间的情况下发动进攻的能力”。他们从严酷的现实中得出结论,中欧裁军谈判已“没有意义”。仍然热衷于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游戏”的,恰恰就是扮演主角的莫斯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