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勤攻吾之阙”——诸葛亮的智慧和他的谦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0-23
第3版()
专栏:

“勤攻吾之阙”
——诸葛亮的智慧和他的谦虚
黎英
前些时候,《解放军报》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的文章,头一篇谈到马谡违犯纪律,违背诸葛亮的调度,失了街亭,作者强调诸葛亮严格执法的一面;第二篇分析马谡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这两篇文章说得都很好,但我却想到,诸葛亮用人不当,对这次败仗也有一定的责任。
对于马谡,刘备有过评价。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曾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以为然,对马谡还是很器重,“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
诸葛亮器重马谡,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前,马谡曾提出“攻心为上”的建议,为诸葛亮所采纳,对平定南方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大概正因为这样,诸葛亮只看到他“好论军计”的优点,而忽略了他言过其实、骄傲自大等缺点,犯了片面性的错误,用人不当,因而造成街亭败绩。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但是,象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还不免犯错误,这也可以说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认识能力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任何人犯错误都是难免的。
但是,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不在于他并非事事百分之百正确,而在于他对自己的错误所采取的态度。据《三国志》记载,街亭败仗以后,诸葛亮斩了马谡,上疏自责,承担起“明不知人”造成失败的责任。他还认真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教训。他为了以后尽量少犯错误,采取的办法是:“布所失于天下”,并号召部下,“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在这里,诸葛亮强调了“勤”和“攻”两个字,他不只是一般地听取部下偶尔提出的意见,而且是号召大家不断地、经常地揭露、批评他的过失(“阙”),并且把这个问题提到关系蜀汉事业是否能够成功的高度来认识。
诸葛亮的这种虚心的态度是真心实意的。他的许多朋友和部下都敢于对他提出批评,提出不同意见以至展开争辩。他在丞相府,专门组织佐僚“参署”,以“集众思广忠益”。他写了一篇《与群下教》,号召部下要象扔掉穿破的鞋一样去掉私心,抛除顾虑;要象董和那样,作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一件事能同他反复进行十次的讨论和争辩。他认为,如果大家能够这样作,就是“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诸葛亮在当时,能够有这样的气度胸怀,对自己这样严格要求,确是难能可贵的。
过去人们提起诸葛亮,就想起他的智慧和聪明,这是不错的。我们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则是他的品格的另一个特点——虚心的态度。诸葛亮的智慧聪明,正是和他的虚心的态度分不开的。对比之下,我们现在有的人,只要一旦当上了官,就自以为了不起,以绝对正确自居,听不得批评,听不得不同意见,这种人虽然是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共产党员,其实连封建时代诸葛亮这样的人物都不如;自以为最聪明,其实是最愚蠢的。如果坚持不改,其结果,正如毛主席指出的,“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诸葛亮是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他的事业的目的是要巩固和发展当时蜀汉的封建统治。他的朋友和部下也是封建地主官僚,这是和我们现在根本不同的。但是,诸葛亮身上不是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