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自古是知音——印度舞蹈团访华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03
第4版()
专栏:

自古是知音
——印度舞蹈团访华有感
林林
旧友重逢,格外高兴。这不免引起我一番回忆,这回忆是美好的。我曾参观过印度的名胜古迹,使我了解到它的社会背景,也欣赏到它的艺术形象,象阿罗拉寺庙的石雕,多么雄壮;阿旃陀的壁画,多么华美!真不愧为名闻世界的艺术遗产。
印度是孔雀多的国土,老百姓象养鸡一样把孔雀养在自己的庭院。我逛过一个公园,看见一群白孔雀,在空旷的地面漫步,很碰巧,看到雄孔雀激动地展开华丽的银屏来,叫人赞叹不已。据一种民俗的说法,孔雀开屏有向观者祝福的意思。
我到一些省市参观访问时,印度朋友把华鬘(花环)给我挂上来,有时从肩膀叠到耳朵那么高,友好气氛十分浓厚。使我终生难忘的是,在北方拉贾斯坦邦访问归途中,火车停在一个小站时,有个老农妇,居然将她做好的煎饼等着要送给我们。我真想象不到印度人民的情意是这么深厚,出现这么激动人心的情景!
中印两国人民的往来,早在远古就开始,交流方面极其广泛。我们了解,由于佛教的传入,在文艺方面也发生密切的关系。在三世纪初,曹植就很欣赏升降曲折的“梵呗”;隋唐时代,朝廷规定的七部乐或九部乐,天竺乐占了相当高的位置。在唐宋传奇和元剧里面,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的龙王、龙女之类,也是受了印度的影响的。中国戏剧的“唱词”,象佛经上韵文的“偈”;“道白”象佛经上散文的“白”。我们古典戏的脸谱和南印度卡塔卡利舞(意即表演故事的舞蹈)的脸谱也有共同点,主色都是红黑白,每个脸谱也大致代表一种性格。小说《西游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神猴哈努曼的影子。《罗摩衍那》片断故事,在三国时代已传到中国来,不过因时代与民族的不同,从用尾巴当武器,发展到用千钧棒,经过很长的岁月,思想性艺术性就大有差别了。
唐代玄奘到印度留学,受到戒日王的优厚礼遇,戒日王和他会见,谈到早就听到《秦王破阵乐》,并赞扬“秦王天子,平定海内”的功绩。《西域记》又记载拘摩罗王说,《秦王破阵乐》在“印度诸国,多有歌颂……闻之久矣”。这个舞乐是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在军中制作的,后改为《七德舞》。
在我国方面,西凉杨敬述把《婆罗门曲》移植过来,据说还经过唐明皇的润色。《梦溪笔谈》谈到《霓裳谱》(即《婆罗门曲》)象是用梵文写的。我们知道,唐代白居易最爱《霓裳羽衣舞》,也曾叫人家来学这个舞蹈。他描写这个舞蹈的服饰、伴奏、动作和表情。他和元稹说爱它爱到“发于歌咏形于诗”。他写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同时代诗人刘禹锡、王建等人都提到这个舞蹈。中印互相赏识彼此的歌舞,这就可以说,中印两国人民自古以来是知音的了。
我曾有机会看到印度古典、民间及其它绚烂多姿的歌舞,给我留下了好印象,总觉得印度歌舞在世界上是出色的。婆罗舞一个人可以跳一两个钟头,观众也愿意看下去。演员全身协调,舞姿很美,手式之多,比我们所谓兰花手之类,不知复杂多少倍,好象用手给你讲话,令人叹服。此外伴奏的鼓手,也不简单。他用左手击出节拍,用右手掌握细节的变化,手掌、拇指、食指和其它手指,能够拍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产生音调节奏的统一谐和。印度歌舞的内容情节,表现了印度史诗、传说、人民生活和情趣,民族色彩显得特别浓烈。
这次印度舞蹈团来我国访问演出,我们从这里可以珍视源远流长的世交友谊,可以欣赏富有民族色彩、千姿百态的歌舞艺术,也可以探索中印文艺关系史的痕迹……这的确是难逢的好事。我按《敦煌曲子词》的《婆罗门》调,写了一首词,表示衷心的欢迎与问候:
旧友又光临,欣将美酒斟,回献华鬘意深沉。曼舞清歌重赏玩,自古是知音,世交代代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