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用人少,产量高——四川化工厂访问记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04
第3版()
专栏:

用人少,产量高
——四川化工厂访问记之一
四川化工厂是目前我国引进国外先进化肥装置投产最早的工厂,它的合成氨日产量已经达到了设计水平,发挥了先进技术设备的经济效益。这套装置在技术上有那些先进性?四川化工厂在管理上有那些好经验?请大家读一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访问记。
最近,我们在富饶美丽的川西平原,访问了全国化工战线的大庆式企业之一——四川化工厂。这个厂有一套从日本引进的大型化肥装置,管理得比较好,是全国已投产的七套引进的大化肥装置中运转状况最好的一套。
这套大型化肥设备具有七十年代先进技术水平,日产合成氨一千吨、尿素一千六百吨,自动化程度高,用人很少。其中,化工操作工人只有一百一十四人,大多数是年青人。我们在厂区参观,只见塔罐高耸,管道纵横,台台机器在运转,却几乎看不见工人。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中央控制室,才看见几名值班工人,在聚精会神地观察工艺流程图。流程图上的许多电子仪表,对设备的运行和温度、压力变化等情况,作出灵敏、精确的反应。操作工人根据仪表的反应,眼明手快地进行调整。
化工生产的特点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容易发生事故。这套设备有一个联锁系统,用来保护设备的安全。一旦某处工艺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工艺流程图上的声光报警信号会立即发出闪闪红光和刺耳的报警声。如果故障扩大到威胁设备安全时,联锁系统会使机器自动停车。一个工人风趣地说:“电子仪表这玩艺儿,已经起了我们的眼睛、双手和头脑的作用。”
四川化工厂这套大型化肥装置,用人很少,而劳动生产率很高。我们在参观这套装置之后,也参观了这个厂原有的一套年产十八万吨合成氨的中化肥设备,以及邻厂一套年产一万五千吨合成氨的小化肥设备。这三套大、中、小型化肥设备,正是我国化肥工业的缩影。这三套设备由于技术水平不一样,经济效果相差悬殊。论合成氨操作人员,中化肥比大化肥多三点五倍,小化肥也多于大化肥;论产量,大化肥平均每人每年可产合成氨二千六百吨,中化肥是三百四十吨,小化肥只有三十吨左右;论产品质量,大化肥生产的尿素一斤至少能增产粮食七斤,中小化肥生产的碳酸氢铵一斤只能增产粮食二、三斤,农民喜欢用尿素,不太喜欢碳酸氢铵;大化肥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化肥高八倍,利润高九点五倍,每吨合成氨的成本低百分之四十二点五,小化肥的差距就更大了。
从这三套大、中、小化肥设备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化肥设备,消化与掌握它的先进技术,有利于改造现有的中小化肥厂,从而使整个化肥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用更少的人,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四川化工厂总工程师、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尹学进同志对我们说,这套进口的化肥装置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工人需有中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和相当熟练的操作技巧,否则难以胜任。
为了培养一支技术精的操作工人队伍,四川化工厂曾派人到日本学习操作技术,组织技术骨干、班组长到国内同类型兄弟厂学习,还送一些青年工人到大专院校的化工、自动化等专业培训两年。在职工人坚持在干中学,积累实践经验,现在,合成氨和尿素车间已有三分之一的工人能够在两个以上的岗位独立操纵。
四川化工厂的新装置与老装置比较,人员的确精练多了,但是与国外同类型化肥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厂的副厂长仲自立曾经到日本参观学习。他对我们说,日本化肥厂的氨和尿素部分,定员只有一百人左右,而我们现在实际配备的人员是三百人左右,管理人员也比较多。这说明我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和精简人员的潜力是很大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厂在使用人力上不精打细算的地方比较多,非生产人员占全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点七。现在,全厂共有正式职工八千零三十人,还常年从农村雇用临时工。据记者了解,这种“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思想,在一些企业的领导人身上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光靠人多来搞建设、办企业的想法和做法,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实在是太落后了。
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四川化工厂的领导干部,从国外引进的这套装置受到启发,认识到管好现代化企业一定要讲经济核算,尽可能用最少的人力创造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仲自立副厂长说,要把人员减下来,除了从技术和管理上努力进行培训以外,还一定要贯彻按劳付酬的政策。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不能一个样的报酬。按劳付酬,多劳多得,才能把工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刻苦学习和掌握好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减人创造条件。目前,厂里正在采取措施,把人员减下来,向国外同类型装置的定员看齐。
新华社记者 戚休 王殿学 陈日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