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歌颂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同“四人帮”斗争的时代英雄 话剧《于无声处》轰动上海文艺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04
第4版()
专栏:

歌颂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同“四人帮”斗争的时代英雄
话剧《于无声处》轰动上海文艺界
本报讯 据上海《解放日报》十月二十七日报道:为北京天安门广场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同“四人帮”英勇斗争的时代英雄高唱颂歌,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学习班演出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象万里晴空的一声响雷,轰动了上海文艺界,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于无声处》从九月下旬上演以来,场场满座,座无虚席,而且越演越盛。每天,华灯初上,文化宫小剧场门口,涌满了人群。上海文艺界的知名人士黄佐临、吴仞之、朱端钧、袁雪芬、吴琛、乔奇、邵滨孙以及著名的劳动模范裔式娟等,都接踵而来,争相观看。黄佐临激动地说:“好戏,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一出很好的戏。”袁雪芬、邵滨孙等边看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朱端钧邀请剧组到上海戏剧学院为全校师生演出。袁雪芬向越剧团全体同志推荐了这出戏。裔式娟说:“我还要再看,我要为这出戏广为宣传。”
《于无声处》写了一九七六年夏天,老干部梅林和何是非两家人在一天九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备受迫害的老干部梅林和儿子欧阳平赴京路经上海,来到昔日战友何是非的家中。谁知这个何是非为了个人的官禄,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不惜写假旁证,把在战争年代的救命恩人梅林诬陷为叛徒。何是非的女儿何芸是公安人员,正在奉命侦缉一个散发天安门广场革命诗抄的“现行反革命罪犯”,这名“罪犯”不是别人,正是何芸等待了九年,音讯杳然而至今仍热恋着的情人欧阳平。戏是从梅林和欧阳平来到何家开始的。全剧一共只写了六个人:何是非,何是非的妻子刘秀英,儿子何为,女儿何芸,梅林和欧阳平母子两人。六个人都写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何是非的儿子何为,是一位正直的要求上进的外科医生,但在“四人帮”的法西斯统治下,变得玩世不恭,在戏中他经常自嘲,使观众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却又情不自禁地滚下辛酸的热泪。何是非的妻子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小学教师,她一辈子教孩子说真话,但有一次却在无意中发现何是非把梅林出卖了。九年来,她一直在难言的痛苦中,每次当她鼓起勇气要说真话时,何是非总说她有精神病,说疯话。作者正是从这两家人的复杂关系中,把当时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与爱情生活中所经历的严重斗争和考验,有血有泪地表现了出来。戏的最后是在何是非又一次向“四人帮”告密,出卖欧阳平,而刘秀英终于鼓起勇气,揭露了何是非的卑劣面目,何为、何芸也在斗争中猛醒、振奋,他们与即将入狱的欧阳平互道珍重,并相约在胜利的日子再见。所有的人都走向自己的战场,只有何是非象一口痰一样被唾弃在台上。大幕就这样无声地落下了。观众反复咀嚼着欧阳平在戏中多次说过的一句话:“人民是不会沉默太久的!”
《于无声处》的作者宗福先是上海热处理厂的青年工人。他爱好文学。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创作热情高涨。为了悼念敬爱的周总理,为了歌颂为真理而斗争的时代英雄,他仔细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贪婪地阅读大量书报杂志,走访与“四人帮”英勇斗争的先进人物。他常常为此激动得热泪盈眶,夜不成寐。五月初,他构思成熟了,决心创作话剧《于无声处》。当时他正大病初愈,但不顾一切,奋笔疾书,在三个星期中就写完了五万字初稿。戏在各方面的关怀支持下上演了。上演后,普遍受到鼓励和欢迎。观众热情地称赞《于无声处》是一把出鞘的宝剑,光彩照人。他们说,我们热爱这出戏,戏中的人和事,是现实生活中呼之欲出的。《于无声处》是上海戏剧界的一声惊雷,它将成为鼓舞上海人民进一步同“四人帮”斗争到底的胜利鼓点。
又讯:《文汇报》十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连载了《于无声处》全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