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良药未必苦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05
第6版()
专栏:

良药未必苦口
杨洪立
“良药苦口”,是人们常用来规劝人听取批评的警句。这话很对的。但是,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另一句话:“凡药之登上品者,其味必不苦:人参、枸杞是也。”并写下了两句诗:“良药味不苦,圣人言不腐。”当然,“良药味不苦”的话是片面的,所谓“圣人言不腐”云云,更近乎胡说。但药确有不苦的,“良药不苦”却很值得批评者思之。
毛主席教导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又说:“我们主张和风细雨,当然,这中间个别的人也难免稍微激烈一点,但总的倾向是要把病治好,把人救了,真正要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不是讲讲而已。”批评的实践和效果,是检验批评动机的标准。毛主席早就指明:“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
有的同志说,批评就要尖锐,提意见就要带刺。不错,开展批评当然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要直截了当,不讲客气,尤其对病重的同志,“就是要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对个别人甚至还要动动手术,切开脓包,割去毒瘤。这样做是必要的。
但有的同志却把尖锐、“带刺”,理解为简单粗暴,或者只图自己一时痛快,可以不讲究方式方法,不管别人能否接受。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也如治病,药味太苦,有的病人咽不下,即使硬灌下去,又呕吐出来,药再好又有什么用?
我们主张批评要对症下药,要针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讲究批评的方式与方法,顾及批评的效果。制药厂在制作太苦的药丸时,往往在药的外面加一层糖皮,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办法。这样一来,患者服用时就不感到怎样苦,用不着憋气皱眉,首先从思想上解除了负担。这叫做甜在口而苦于内,药力只发挥在病上。我们对同志进行批评的时候,难道不也可以照此办理吗,也就是说,在方式方法上多加注意一些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者以势压人,那是一种事与愿违的办法!
总之,“良药”不见得都苦。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或用苦的良药,或用不苦的良药。不论苦与不苦,最重要的是要有团结的愿望,要有治病救人、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特别是我们做领导工作的同志,更应该有这种精神。这样,才有利于民主的发扬,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使全国人民一条心,一股劲,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共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