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曼谷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06
第6版()
专栏:

曼谷剪影
杨木
今年中秋之夜,我是在泰国首都曼谷度过的。这天晚饭后,我们正在寓所里同泰国朋友们一起喝浓茶,吃月饼。突然,户外雷鸣电闪,雨水如注。约半个钟头后,雷电停了,大雨转为中雨。寓所周围的香蕉树、椰子树和芋圃被雨点打得沥沥作响。如果说,刚才大自然创作了一首《雷电颂》,那么,现在它却让我们静听一支令人神怡的《雨打芭蕉》的乐曲。到了午夜,我站在凉台上观赏雨后在乌云中时隐时现的中秋月,一阵阵夹着椰子和香蕉味的凉风吹来。我深深地吸了几口,多么沁人心脾的“椰风蕉雨”的气息啊!
一位泰国朋友告诉我:泰国全年可分三季,即凉季、热季和雨季。在时值雨季的中秋节,很难见到“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景色。我们从中秋多雨谈到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曼谷的历史变迁。
原来,一七八二年,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就把首都从吞武里迁到曼谷。那时,位于湄南河东岸的曼谷大部分地区尚未开辟,洼地甚多,因而被称为“泥海”。为了防御外来侵略及疏通河道,曼谷人民开始挖掘环都河和其他运河。此后,曼谷就逐步被建成河渠纵横、舟楫如梭、街道交错的“水上都城”。“东方威尼斯”因此得名。
但是,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曼谷的市容在近数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却起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河渠被填平了,高楼平地而起,市内的水上交通逐渐被奔驰着各式汽车的喧闹的马路所取代。
“水上都城”的鼎盛时期虽已过去,现在的曼谷还保存着多水的特色。滔滔的湄南河把曼谷市劈成两半,东面是曼谷,西面为吞武里,合称大曼谷。人口四百七十万的这个城市,仍有十几条河流蜿蜒其间。其中,有些河道被严重污染,市区尚有几个水上小市集。当夕阳将堕的时候,如果你漫步于非闹市区的小河边,更是别有情趣:一幢幢泰式高脚木屋背街面水而立,舟横水静,宛似古曼谷街景的再现。
世界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调,曼谷最为触目的色调是绿色和金黄色。登高一望,郊野稻田万顷青葱,公园、住宅区遍栽热带果木,一片苍绿,但是,闹市区却树木稀少。在通向郊区的公路旁,荷塘、芋圃交错其间,更丰富了绿的色调。有些外国游客称曼谷是个“黄澄澄”的城市,我也有同感。你看那遍布市内的三百多座寺庙,不都是有镏金的佛塔或涂金的屋顶和柱壁么?大王宫、两所大学、泰国大旅馆等著名泰式建筑的“三顶尖”屋顶不是泛着金光么?此外,街上满架的熟透的热带水果及许多金饰店,使人对曼谷的金黄色的色调,印象更为深刻。
去曼谷之前,听说曼谷是世界各国首都中名字最长的。到曼谷后,请教了泰国友人,确实如此。不过,与其说曼谷的名字长,毋宁说它的称号多。曼谷的泰文原名是“天使之城”的意思。如果把它的泰文全称音译成拉丁文字,则共有一百四十二个字母,其意思是:“神仙城、伟大的城市、玉佛的宿处、坚不可摧的城市、被赠予九块宝石的世界大都会、幸福城……”这个全称,现在已经很少流传。作为首次访问泰国的客人,我对曼谷的一个突出印象却是:它也是一个好客的城市,一个中泰两国人民友好的城市。中泰两国人民世代和睦相处,文化交流极为深广。在曼谷街道上,用泰中两国文字同时书写的招牌和匾额比比皆是;一些手工艺品交织着两国人民的传统艺术;泰语和汉语(主要是广东潮州话)互相吸收词汇,相得益彰。自从一九七五年中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两国和两国人民悠久的传统友谊有了新的发展。当我们离开曼谷的时候,许多泰国人民已得知邓小平副总理即将访问泰国的喜讯,他们以接待朋友和亲戚的心情等候着中国贵宾的到来。好客的泰国人民将以绮丽的热带风光和暖人胸怀的情谊迎迓近邻的走访。(附图片)
泰国首都曼谷风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