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剧坛新花又一枝——看吉剧演出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12
第6版()
专栏:剧评

剧坛新花又一枝
——看吉剧演出有感
胡沙
在菊花盛开,红叶满山,秋色宜人的季节,作为剧坛的一朵新花吉剧,来到首都作汇报演出,给北京剧坛增添了光采。
吉林省吉剧是在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和周总理的关怀下,一九五九年创建起来的一个新的地方剧种。吉剧的前身是东北的“二人转”,是东北人民喜爱的一种歌舞说唱形式,只用一旦一丑可以载歌载舞地演唱许多成本大套的民间故事,如《西厢记》、《打登州》、《燕青卖线》等等。在东北民间也出现过许多知名的“二人转”演员。“二人转”的音乐曲调丰富,音律响朗乐观爽快,很少忧伤的曲调,表现了东北人民的豪迈的性格。这剧种多在东北农村演出,由于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演出方便,在广场、客店、室内都能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吉林省委和吉林的文艺工作者对吉剧的诞生下了很大力气,也很有成果。这次他们进京带来了《包公赔情》、《搬窑》、《闺戏》、《燕青卖线》四出折子戏,除《闺戏》是新编的外,其它几出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这次我看了吉剧,觉得他们的演出,舞台讲究,演出严肃,技巧较高,行当分明,是一次很好的艺术欣赏。
吉剧在音乐上也有创造。“二人转”的音乐基础虽然好,但因为它是民间说唱歌舞形式,并不分行当。要使它成为一个剧种,必须出现各种人物,在原有音乐基础上,发展出行当音乐来。不然,就不能成为一个新剧种。我认为他们搞的行当音乐初具规模,剧中出现了花脸、青衣、老旦、小生、花旦、武丑、老生、武旦等行当的音乐形象。他们并将声腔分成了咳调和柳调等,目的是使曲调丰富起来。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做的,但吉剧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
吉剧在表演艺术上很重视生旦净丑的表演技巧。可以看出,演员是很下功夫向戏剧传统表演技巧学习的,并使它和“二人转”的表演风格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颖的风格。扇子和手绢是“二人转”旦角特有的表演手段,吉剧演员把它继承下来了。他们的水袖特别长,这也是为了便于舞蹈。这几个剧中的演员都演得很适合自己的角色。特别是《搬窑》中的王宝钏,表演和歌唱都很有分量,她不同于京剧青衣王宝钏,而是吉剧的王宝钏。《闺戏》中的妹妹,用小花旦的技巧来演,运用了“二人转”的一些表演技巧,演得很出色,给大家的印象很深。《燕青卖线》中的时迁,用武丑技巧来演,这个演员的技巧是很可喜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很鲜明。类如花旦、武丑的表演技巧,在舞台上已经是久别了,如今又看到了这种表演,而且技巧相当高,可以看出吉剧的导演和演员思想是比较解放的。
在林彪、“四人帮”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时期,演员不敢谈技巧,不敢传技巧,也不敢学技巧。这是林彪、“四人帮”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摧残,是一种假左真右的民族虚无主义,人民很不满意。吉林省吉剧团这次进京演出,很重视用戏曲行当艺术来刻画人物,这本身就是对林彪、“四人帮”的一个批判。我为他们的表演技艺喝采,为他们演出的成功表示祝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