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欢迎话剧《于无声处》来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13
第2版()
专栏:

欢迎话剧《于无声处》来北京
金山
前几天阅读了《文汇报》刊载的话剧《于无声处》的剧本,又通过电视看到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学习班的演出,非常激动。
《于无声处》通过描写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天安门广场掀起无产阶级革命风暴之后,几个人物的不同境遇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广大革命干部和群众在“四人帮”妄图篡党夺权时期所遭受的残酷迫害,以及他们顽强不屈和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的英雄气概。
这个剧使我想起了一九七六年四月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事件。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里,广大革命人民自觉地象潮水般地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周总理,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有纪律的、团结友爱的、不怕牺牲的、以工人为主力的无产阶级英雄队伍。当时,人民被“四人帮”套上了层层枷锁,钳住了双唇,剥夺了一切权利,可是,出乎“四人帮”意料之外地出现了以诗歌和花圈为武器的战斗风云。自从马克思主义问世,诗歌越来越多地成为无产阶级的一种战斗武器,但从来没有出现过象天安门广场上那样波澜壮阔的诗歌的海洋。这海洋以感人的无比深情歌颂着八亿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海洋汹涌澎湃、势不可当地冲击着万恶的“四人帮”。一首首诗歌是刺向“四人帮”罪恶胸膛的锋利匕首,一个个花圈是轰击“四人帮”反革命营垒的重型炮弹……与此同时,在此起彼伏的革命诗词朗诵声中,还衬托着雄壮的“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国际歌声。这种史无前例的战斗情景,不能说不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街垒上子弹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更为激烈……。但是,“四人帮”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瞒上欺下,指鹿为马,连那首充满革命激情的五言绝句“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也被“四人帮”肆意篡改,革命人民遭到镇压和迫害。多少人被打成“反革命”,多少革命青年被追捕、被抓进监狱。这场尖锐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波及每一个机关、学校、工厂和人民公社。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势力泾渭分明。此情此景,历历如在目前;此仇此恨,永记人民心头。《于无声处》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形象地搬上了舞台,把颠倒了的历史颠倒了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于无声处》写出了亿万人民共同的爱和恨,显示了革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这就是它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根本原因。
《于无声处》的主人公、革命青年欧阳平的遭遇和他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正是当年悼念周总理的广大革命人民的遭遇和精神面貌在舞台上的再现。欧阳平在革命母亲梅林的教育下,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英勇战斗,对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通过青年欧阳平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被“四人帮”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非关非杀不可的“反革命分子”究竟是什么人!欧阳平是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子!欧阳平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在那黑云压城的日子里,正是象欧阳平这样的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保卫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越战越强,所到之处,团结人民、启发人民,鼓舞人民为真理而战斗。我深信,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主力军,也必定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敢为真理而斗争、无私无畏的象欧阳平那样的革命者。
《于无声处》还描写了“四人帮”得势时的一个卖身投靠、助纣为虐的人物何是非。这个人物真实可信,似曾相识。他是说假话、虚伪、出卖灵魂的一个典型。这种人为数虽然不很多,但能量不小,是“四人帮”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基础和一种反动的政治势力。《于无声处》无情地剥掉了这种人的画皮,把这种人的叛徒真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其无地自容。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象何是非这样的人,往往“脸谱”繁多,隐身有术。当然,如若他们真肯翻然悔悟,改弦易辙,可以给予出路。不过,如若我们做不到“夺取揭批‘四人帮’斗争的全胜”,那么,何是非之流幻想尚存,而且这种人脸谱一变,照样搞政治投机,照样可以掌权,可以升官,其后患将是无穷的。这也许就是《于无声处》的作者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深刻用意之所在。
话剧《于无声处》的诞生,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文艺政策逐步落实的又一个成果,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出现的一系列优秀剧作之后的又一个好剧本。这是一件大喜事,值得欢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个剧的作者和演员,都是业余文艺工作者,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人,这是一股生气勃勃的新生力量。通过剧本和它的演出,我感受到一种新生的活力,看到文艺阵地上更为广阔的前景。我国文艺界有许多优秀的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有不少著名的老作家,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毕竟还是少数。要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还需要更多业余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来进行创作。关心、发掘、保护、帮助广大中青年业余文艺创作人才并向他们学习,是我们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为《于无声处》的诞生而欢呼。我们热烈欢迎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学习班《于无声处》剧组来北京公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