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13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顾子欣
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最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恐怕莫过于孙悟空了。只要他那手搭凉棚、提着金箍棒的模样在舞台上一出现,观众们不分老幼,无不喜笑颜开。他的别名也真繁多:孙猴、猴头、美猴王、孙大圣……直到齐天大圣(虽然这是他自封的)。单从这许多外号昵称,也可见他是多么受欢迎了。若谈到孙悟空的出处,谁都知道,他来源于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去西天(印度)取经的故事。而其实呢,根据文学史的资料来看,我们这位猴王不是先从中国去印度,倒是万里迢迢,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
查考猴王的历史背景,原来与印度的一部史诗《腊玛延那》有关。这部史诗共有五万行,其篇幅仅次于印度的另一部史诗《玛哈帕腊达》,是世界文学史中罕见的鸿篇巨著。
《腊玛延那》约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内容来看,可能史诗的作者,相传名叫瓦尔米基。
史诗的故事梗概是:在古代恒河下游,有一个国王名叫达沙拉赛,膝下有四个儿子,个个聪明勇敢;其中尤以长子腊玛武艺高强,品德出众,受国人敬重。他娶邻国美丽的公主息妲为妻,相恩相爱。达沙拉赛老了,要把王位传给腊玛,但国王的第二个妻子图谋让自己的儿子僭居宝座,便百般献媚国王,终于叫国王把腊玛逐入荒林,由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腊玛夫妻在林中度日,不觉已过了十年。一天,恶魔莱瓦那来到这树林,见息妲艳丽动人,便化作金鹿,把腊玛诱开,劫走了息妲。腊玛到处寻妻,遇见猴王苏格里瓦。猴王见义勇为,发兵四路,征讨莱瓦那,最后灭了妖魔,救出息妲,并帮助腊玛回国做了国王。这位印度猴王与孙大圣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二者都嫉恶如仇,且神通广大。苏格里瓦勇猛无敌,就象孙悟空舞起金箍棒来谁也不能抵挡一样。
我国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西游记》作者在创造孙悟空的形象时,很可能曾得到这部印度史诗的启发。但孙悟空又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形象。从塑造典型来说,他更泼辣、更风趣、更生动。他敢于大闹天宫,搅乱蟠桃宴,偷丹老君堂,后来又历尽艰辛,保驾唐僧从西天取回佛经,比起印度猴王来,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两国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可以追溯很远。印度史诗古时虽无中文译本,但史诗中的故事多见于佛经和印度神话,而后者输入我国,早在汉魏年代。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和尚澄观所作《华严疏抄》一书中又曾提到过这两部史诗,关于猴王的故事则在这之前就已流传到中国了。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宋代还有一本小说叫《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讲的也是猴王得道助玄奘取经的故事,可谓《西游记》的先声。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不但孙悟空与印度猴王有亲缘,就连猪八戒也同印度神话和史诗有关。
今年我在印度访问时,当地朋友曾请看印度古典舞,其中有两个节目取材《腊玛延那》:一个是恶魔变作金鹿,一个就是猴王协助腊玛攻打恶魔。那些扮猴军的演员们都戴上猴面具,插上猴尾巴,学着猴子抓耳挠腮,蹦跳翻滚,时时引得观众发笑。但印度舞蹈中的武打,不象我国京剧那样大打出手,那样热闹。这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情况,正好说明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是影响十分深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