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农业 谈谈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16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农业
谈谈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问题
本报特约记者 高尚全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每人平均只有一亩九分耕地。如何在这有限的耕地上实行合理种植,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是我国高速度发展农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鲜明的对比
不久前,我到几个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地区作了一点调查研究,看到和听到了不少有意义的情况,很受启发。湖北省天门县是国内著名的产棉县。这里棉田集中连片,共有七十八万亩,一九七七年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三十一斤,单产水平是相当高的。江西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江西全省的棉田面积比天门县多一倍,由于分散种棉,总产量只有天门县的三分之二多一点。辽宁种棉花的经济效果更差,平均亩产还不到天门的四分之一。
浙江黄岩是国内闻名的蜜桔产地。这个县的桔园面积只占浙江全省桔园的四分之一,柑桔产量却占了全省的一半以上。在黄岩集中连片种蜜桔,一亩地的产量,相当于其他地方四亩地的产量,而且柑桔的品种优良,商品率高。
糖料作物生产也有这种情况。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是传统的甘蔗产区,产量高,出糖率也高。一九七七年,广东全省甘蔗每亩平均产量比全国平均高百分之十八。甘蔗集中产区的珠江三角洲,亩产又比广东全省平均产量高百分之四十六。全国平均要四亩多地的甘蔗才出一吨糖,广东珠江三角洲只要一亩七分地甘蔗就能出一吨糖。黑龙江的甜菜去年受灾,但这个省集中种甜菜的安达县万宝山公社,万亩甜菜平均亩产仍达四千斤,比分散种植的高出三倍。据统计,全国平均要十六亩地甜菜才能产一吨糖。而在集中产区,六亩地的甜菜就能产一吨糖。
上面这些对比数字,是很耐人寻味的。为什么有的地区用了大量的耕地、人力、物力,产量却这样低?有的地区用了比较少的耕地和人力物力,产量却比那些地区高得多?许多材料说明,那些高产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实行了因地制宜,适当集中。这个道理是不难懂得的。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就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矛盾统一。因地制宜,就是要使农作物适应当地的光能、气温、雨量、土壤等环境。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违反了它,就会使农业受到损失。
显著的优点
我们在各地调查中看到,农业生产实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有许多显著的优点,其中之一,就是可以组织专业队伍,实行专业化生产,这样就能更好地积累生产经验,钻研技术,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江苏苏州地区过去用小农经济的办法种桑养蚕,桑园分散经营,没有专业队伍管理。一九五七年桑园面积十二万三千亩,蚕茧总产量五万担,亩产只有四十斤。近几年,他们实行集中连片种桑树和专业队伍管理,产量成倍增长。一九七七年,这里的桑园面积七万一千亩,比过去少五万多亩,蚕茧总产量反比过去增加二万多担,平均亩产一百零一斤。这就是说,苏州地区用了比过去少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耕地,产量却比原来增加百分之四十五。请看,适当集中的效果是多么明显!湖北天门县因为大面积集中种棉花,他们就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伍搞棉花科学种田,研究植物保护。一九七七年,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棉田达五十七万亩,占全县棉田的百分之七十。用生物防治比用农药每亩节省支出十一元,促进了增产增收,而且基本上消除了社员农药中毒现象。实行集中种植,各级领导一天到晚接触到的是棉花问题,熟悉生产,就能更好地指挥生产,避免瞎指挥。
实行适当集中,农作物连片种植,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专业化,作物比较单一,只需配备较少的机械,节约机械化投资,大大提高机械的利用率。黑龙江甘南县音河公社十四大队,是一个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大队。这个大队以种玉米为主,农业机械利用率较高,每个劳动力一年生产粮食一万七千六百五十斤,劳动生产率在国内是比较高的。我们也看到有的生产大队,拥有的农业机械很多,投资大,利用率低,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社员的收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农业的分散种植,不搞专业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实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还有利于发展社队企业,加速公社工业化。例如在集中种甜菜的地方办糖厂,就地加工甜菜,不但可以建立起制糖工业,还可以兴办起一系列利用制糖下脚料的酒精、味精、酵母养猪、养牛等生产事业。
世界上一些农业先进国家,近些年来都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也必须逐步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农业现代化与生产的专业化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农业现代化,要求有相适应的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又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还便于把农产品的生产、保管、加工、运输等联系起来,促进农业与工业的结合。欧洲有些国家,把建立农工联合企业作为发展农业的方向。这种农工联合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商品率高,劳动生产率高。这些企业就地加工农产品,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降低运输费用,充分利用生产的下脚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避免大中城市人口的无限膨胀。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
我国是拥有八亿人口的大国,从全局来说,当然必须以粮为纲,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但又不能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理解为每个县、每个公社、每个大队以至每个生产队都要以种粮食为主,其他什么作物都种一点,搞“小而全”。这种不问具体条件的“一刀切”,不符合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我们有些干部,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每个公社、大队甚至生产队,都要实行农产品的自给自足,既种粮食,又种棉花;既种油料作物,又要种其他经济作物,作物五花八门,耕地搞得很零碎,这种小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也不能使农业有一个高速度的发展。
李先念副主席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说:“我们的方针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李副主席指出,这个方针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就不同地区来说,林区应以林业为主,牧区应以畜牧业为主,渔区应以渔业为主,经济作物区应以经济作物为主。就是说都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逐步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如果我们切实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国的粮食和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一定可以有一个大的发展。拿糖料来说,现在我国有十几个省、区种甘蔗,二十几个省、区种甜菜,生产很分散,糖产量低。如果我们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种甘蔗、甜菜,搞好机械化,把糖料基地建设起来,是完全可以解决我国的吃糖问题的。
我们搞农业,不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不行;但太集中了也不行。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条件也不一样。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逐步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不是搞单打一,只种一种作物,而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如在棉花生产基地、甘蔗生产基地,为了轮作、倒茬的需要,也种些其它作物。而且在一个区域内的气候、土壤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有的适宜种这种作物,有的适宜种那种作物。只有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适应客观规律,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