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一个奇怪的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19
第2版()
专栏:

一个奇怪的现象
编者按:目前,全国各地农机产品普遍供不应求,但农机经营部门的仓库里,却积压着很多质次价高和不对路的产品。这类没人要的产品,约占库存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价值十五、六亿元之巨。这是一笔多么惊人的浪费和损失!
我们的家底本来就很薄,原材料、资金还不宽裕,不少地方的农机工厂偏偏要生产无用的东西,办“劳民伤财”的事情。有些部门的领导人,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需要,一道命令就使农机产品的不合理库存增加成千上万,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他们自己却可以不负任何经济责任,“官”照样当,工资一文不少。这种状况再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对那些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瞎指挥,造成大量损失的领导人,追究个人的责任。同时,通过实际考核,让那些对党对人民的事业极端负责,有领导能力,有业务才干的人来领导企业。
当前,在农机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机器、配件严重短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农机产品又大量积压,卖不出去。
今年六月底,全国农机产品库存总值五十八亿元,其中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产品有问题,没人要,占用资金十五、六亿元,浪费了大量材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库存总值的一半多是维修配件,但许多地方的农民跑断腿也买不到关键配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
一是有些地方不按照需要安排生产,组织购销,造成产需脱节,供求失调。
河北省水利部门去年按打井十二万眼的计划确定农用排灌机械的需要,实际只打井五万九千眼,使库存柴油机达三万多台,长期积压资金二千四百万元。
辽宁省今年生产的东方红—75拖拉机配套农具,超过实际分配到的主机两倍多,积压资金一千二百多万元。
盲目采购也是造成积压的原因之一。如广州市农机公司,今年上半年到省外购进一大批手扶拖拉机配件,按照目前的需要量,可销八年到十年。
二是有些地方生产的农机产品粗制滥造,质次价高,不配套。
吉林省蛟河县农机厂去年生产五十台小链轨拖拉机,质量太差,价钱又贵,每台五千七百元,农民不愿买。县领导强迫农机公司收购。公司有关同志说,那就叫他们把拖拉机开到我们公司来吧,能开到几台收几台。厂里选了十台,结果只有三台勉强开到。
山东省库存的产品中,有百分之十的拖拉机、百分之四十的播种机、百分之七十的小麦收割机质次价高,社队不买。
河南省农机公司七百多万元的库存中,有五百六十万元的排灌物资不配套。
这几年,地方农机生产不按专业化协作原则,盲目上马,有些产品未经试验、定型,就大量投产,产品出厂又不严格检查把关,这许多原因使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三是经营体制不合理,多头分散,产品调动不灵。
现在农机产品的经营管理机构太多,手续太繁琐。大中型拖拉机的分配,一般要由省农机局提出方案,报农办审批,再报主管书记批准,然后通知到地区,地区又经过同样程序辗转审批,才能分到县,延长了在库时间。
现在的物资管理和经营体制也不利于农机产品的互相调剂。去年山东烟台地区抗旱急需柴油机,潍坊等地区有大批柴油机积存,但因水利部门不同意,就不能调动。
这是我们许多同志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恶果。他们想当然,瞎指挥,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搞经济工作,不讲经济效果,盲目生产,盲目收购,盲目销售,生产越多,积压就越多,农民负担也就越重。这破坏了国民经济,阻碍着四个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纠正用行政命令手段办经济的办法,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首先,各地要普遍进行清仓查库工作,摸清农机产品库存情况,做好现有产品的组织供应,调剂余缺。供应部门要努力改善管理,做到合理库存,加速物资周转,杜绝积压和浪费。其次,要按照需要安排生产,按计划、合同组织购销,做到产、供、销互相衔接。第三,要特别注意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加强产品检验工作,凡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厂,农机部门不收购,不销售;已出厂、已销售的不合格产品,要坚决实行包修、包换、包退,赔偿经济损失。另外,要适当改变现行的管理方法和经营体制,对农机产品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订购、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以适应农业机械化高速度发展的需要。
黄海坤 刘俊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