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深沉的悲切 美好的憧憬——纪念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0
第6版()
专栏:今古人物

深沉的悲切 美好的憧憬
——纪念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廖乃雄
“巨大的痛苦强烈地吞噬着我的心。
我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
……唯有你,神圣的艺术,尚能容我,
去描绘力量与作为的时代,通过图景……”
这是著名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一七九七——一八二八)写的《向人民哀诉》的诗句。这首诗抒发了他在梅特涅反动统治下的悲怀,也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一八一五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封建复辟时代和社会的黑暗。
舒伯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实践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叛逆。他的父亲一心要他继承自己的衣钵当一名小学教师,他却不愿苟且偷安,宁愿忍饥受寒,去当一个穷艺人而有所创造。他终生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顽强地坚持忘我的创作。他悲痛,他挣扎,他奋斗,但看不到前景;他思念,他梦幻,但意识到那不可能变成现实。他缺乏贝多芬式的“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信念,狭隘的环境使他看不到未来的曙光,但他也不甘心就此消沉,虚度一生。当反动统治阶级大事兴造游乐场,提倡轻歌曼舞,鼓吹醉生梦死的时候,他却在《流浪者》、套曲《冬日的旅行》等歌曲以及《未完成交响曲》等创作中,揭示了生活道路的崎岖、时代图景的暗淡;同时也在《春天的信念》、《艺神之子》等歌曲以及《C大调交响曲》等作品中,讴歌美好的生活理想。
舒伯特作品中的思想情绪主流,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深沉悲切的。他曾在给友人的信里写道:“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我非常痛苦地感到无所作为、毫无意义的生活,而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标志。”当德奥人民在一八一三至一八一五年间奋起战斗,将法国侵略者赶出国去的时刻,年仅十几岁的舒伯特激情昂扬,谱写了不少具有战斗性的爱国歌曲,并且自己还写下了歌颂民族战争胜利的诗篇,幻想祖国从此能获得和平、幸福,“将人类从奴役的锁链下解放出来”。舒伯特毕生和一些反对官方政府、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青年和开明人士亲密交往,有“舒伯特集团”之称。舒伯特的后半生正是靠了这些友人在生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助,才得以走完他三十一岁就夭折的毕生路程。
舒伯特的一生过于短促。他诞生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他逝世时,一八三○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风暴尚未到来。他毕生活动的范围也过于狭小。这些都大大限制了舒伯特思想和创作的天地。可是,在这一局限之中,他却以有力的笔触,深刻地、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时代和社会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本质,典型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在封建制度压迫下,对令人窒息的反动、黑暗统治深深的不满。
舒伯特在创作上有着高度的艺术造诣,特别在歌曲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毕生作有约六百首歌曲,使欧洲的专业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词、曲高度有机地结合,诗意盎然,情景交融;旋律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了,钢琴伴奏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绘景绘情的重要地位。舒伯特的歌曲塑造了丰富而深刻的音乐形象,它们充分揭示甚至提高了、丰富了原诗的表现力和意境,对后世的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启迪。他的作品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他逝世以后的一百五十年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成为欧洲和世界音乐艺术中的保留节目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