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医林一棵不老松——访著名骨伤科中医、九旬老人林如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1
第4版()
专栏:

医林一棵不老松
——访著名骨伤科中医、九旬老人林如高
福建省长乐县一位公社社员张子旺的右小腿不慎被石头砸伤了,引起开放性、粉碎性双骨折。于是,队里火速地把他护送到福州一家医院抢救。不料住院三个多月,花了不少钱,病情反而恶化,医生建议截肢。张子旺正在着急的时候,听说福州市郊区红星农场卫生院,有位名叫林如高的老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骨伤。于是,他抱着一线希望,前往就医。林医生热情地收留了他。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张子旺的骨髓炎果然治好了。九十高龄的老中医林如高,几十年来经他治好的骨伤病人数以万计,张子旺不过是普通一例。
红星农场卫生院依山傍水,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宝盖山下的闽江畔。不久前,记者去那里访问,走进骨伤科诊疗室,只见里面坐满了来自各地的骨伤患者。一位须发银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椅子上正给一位女病人作检查。这就是林如高老中医。
接受检查的女病人叫雷日珍,是南平市的女工,劳动中曾被机器轧伤,左手尺桡骨双骨折。当地一家医院为她动了手术,采用钢针固定治疗,可是过了两个半月还未见愈合,于是她要求医院取出钢针,然后到这里就医。半月前,老中医林如高为她进行了手法整复,随后用四条小夹板夹缚固定,并给她内服外敷中草药,教她常做伸掌握拳动作,以加强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十多天来,病人的手功能活动明显好转。今天复查后,林医生高兴地告诉病人,她的骨伤康复得很快,再治疗一个阶段,骨折即可愈合。
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请林医生诊治,尽管天气炎热,这天上午他一连看了十七位病人,整整工作了四个小时才下班。
林医生的家离卫生院只有几百步远,下班后刚一跨进家门,一位患骨伤的中年妇女就跟来了。她是从香港回来的同胞,名叫郑宝玉。原来她在香港时,被汽车撞伤了左腿,经当地医生久治不愈,这次远道来此求医。林医生不怕麻烦,仔细给她检查,诊断是损伤性关节炎。他亲自给她上了药,又开了方,并教给她治疗调养的方法。老医生的热情周到,使病人深为感动,临走时一再道谢。
有关部门考虑到林医生年纪大,所以曾限定他每天诊病时间不要超过三小时。可他一见病人,就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经常一天要治疗一二十个病人。他常说,要把我有限的余年,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林老医生今年九十岁了。他小时跟随祖父——清代福州骨伤科名医林达年学习正骨医疗技术。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学会一整套的正骨手法和练功疗法。平时,祖父带他攀悬崖,走峭壁,上山识别和采集中草药;教他配制骨伤各种丹、膏、丸、散,传授秘方、验方。祖父去世后,他又跟随父亲学医。年轻的时候,他一边务农,一边给人看病。算起来,他行医至今已有七十多载了。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骨伤的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技术,简便易行,疗效又高,深受群众欢迎。有许多常见的、多发性的骨伤科疾病,诸如骨折、脱臼、慢性骨髓炎、内伤等,他都有比较好的疗法。
可是,在黑暗的旧社会,林如高在民间行医,为劳动人民正骨治伤,却遭受封建把头的敲诈勒索。有一次,他应邀搭船到闽侯县农村为一骨折病人治疗,谁知船一靠岸,就被恶霸地痞绑架走了。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筹借了一大笔款,才幸免遭害。那时候,万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指责中医骨伤科是什么“走江湖,打拳头,卖膏药,有伤国体”。林如高和其他中医一样,横遭歧视和排挤,生活困难。
解放后,林如高成了国家干部,他自觉地用自己的医术为人民服务。他长期在农村行医,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足迹遍及附近几个县的山山水水。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凡有病家来请,不论白天黑夜,从不推脱。
有一年,长乐县农村贫农妇女依铿嫂,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小腿粉碎性骨折。那时农村还没有办合作医疗,林老医生看到她家里经济不宽裕,住院有困难,就决定把她安顿在自己家里治疗,生活上由家人照顾。四十多天后,依铿嫂的骨伤基本痊愈,老医生不但没有收她的伙食钱和医疗费,还掏出自己的腰包,租借了一条小船,亲自划桨送她回到长乐。林老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我们还听说过许多。经他治好的骨伤病人,寄给他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给他一面面鲜艳的锦旗,赞扬他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人们称誉他是“医林一棵不老松”。
我军杰出的领导人罗瑞卿同志,生前曾请林如高老医生治过腿。这是罗瑞卿同志生前写的《党的三大作风的楷模——回忆周总理》这篇文章中谈到的。罗瑞卿同志在这篇文章说:“记得就在那次邓大姐代表总理询问我的身体情况的时候,我正在请福州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中医治腿。这位老中医在骨科方面很有经验,许多病人经他治疗后都恢复得很好,对保障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这位老中医的医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后继无人。总理听邓大姐转述这个情况后,立即指示:要给这位老中医做工作,把他的医疗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代,为人民服务。”随后,省卫生局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派福建省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生张安桢来到红星农场卫生院,帮助林老医生整理、编写临床正骨经验。张安桢有较好的西医基础,他在林老医生的儿子林子顺医生合作下,夜以继日,认真工作,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整理成书,书名《林如高正骨经验》。出版发行后,已销售十万余册,仍是供不应求。
林老医生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了他的骨伤科医疗经验,并公开了祖传骨伤秘方、验方。对于一位老中医来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旧社会惨痛的生活教训,使他得出了一条经验:要保住饭碗,祖传的医术只能“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此,每逢研制药物,都要关起门来秘密进行。解放后,他们一家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越过越好。特别是,周总理指示整理他的医疗经验,使他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想,敬爱的周总理在病中,还关心全国亿万人民的疾苦,也关怀着成千上万的老中医,要求我们把医疗经验整理出来,为子孙后代谋福利,自己只有彻底抛弃过去那些保守狭隘的思想,才能对得起敬爱的周总理。于是,他下定决心,把自己的经验统统传授出来。在林如高正骨经验整理小组的协助下,现又在着手整理《林如高医案》、《保健练功三十六法》、《林家伤科诊断与治疗》等书,并进行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以便在骨伤医疗上作出更多贡献。
由于林如高老医生在医学科研上的出色成就,不久前,他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授予的优秀科技成果奖状。
新华社通讯员 任凤生 新华社记者 蔡清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