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一朵艺术和友谊之花——访苏丹杂技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2
第5版()
专栏:苏丹通讯

一朵艺术和友谊之花
——访苏丹杂技团
在苏丹革命节游行队伍的彩车上,在电视机的屏幕上,记者看到了苏丹精彩的杂技演出,在为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演出的文艺节目中,也看到了杂技。不久前,记者在喀土穆友谊厅剧场又观看了一次苏丹杂技团的精湛演出。那天,剧场的一千二百个座位坐得满满的,后面还有不少“站票”,观众对杂技表演倾注着极大的兴趣,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掌声不断。杂技这一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已经成功地移栽到苏丹艺术的百花园中。
苏丹杂技团团长穆罕默德·谢赫·古马向记者兴奋地谈了杂技团在中国学习的经过和苏丹政府对这个团的重视。他说:“尼迈里总统对我们谈过多次:苏丹杂技团的成立,是苏丹、中国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成果之一。它学到的技艺是精湛的。中国兄弟为这个团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我们要很好地爱护它。”他回忆说:“第一个协助苏丹杂技团演出魔术的苏丹人就是尼迈里总统。”有一次,演员走下台来邀请一位观众协助演出魔术,这时正在出席观看演出的尼迈里总统高兴地应邀走上舞台,配合演员表演了精彩节目。
苏丹杂技团连续演出的四年中,到处受到苏丹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它在一些其他非洲国家也享有声望。一九七五年,乌干达总统阿明访问苏丹,他看了杂技表演以后,邀请苏丹杂技团前往坎帕拉为第十二届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作了演出。肯尼亚副总统看了演出,又邀请苏丹杂技团访问了内罗毕。在内罗毕有一场露天演出,观众不少于五万人。
为了使杂技团这株艺坛新花开得更加茂盛,苏丹政府决定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几年前曾负责培训苏丹杂技演员的中国武汉杂技团应邀派来了教练组,帮助这批新学员练习基本功。
九月的喀土穆,雨季刚过,在一个微风轻拂,空气清新的早晨七点多钟,记者随着中国杂技教练组到达排练厅观看排练。
这里有二十二名新学员,他们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只有八岁,一个个都很活泼但排练却很认真。小学员萨迪克正在练空顶,但见他两手稳稳地按在板凳上,双脚在地板上轻轻一蹬,身子腾空而起。一位满头银发的中国老教练在一旁细心指导,纠正着他的姿势。这小学员象是栽在地上的幼枝,一动也不动地倒立在板凳上。空顶一分钟就达到训练的要求,可是,一分,两分……萨迪克一直坚持了十分钟。当老教练帮助他做放松两臂肌肉的活动时,师生相对满意地微笑了。
这位老教练就是谢老师,六十一岁了,九岁开始学艺。这么大的年纪,为了增进中国、苏丹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不远万里来到苏丹传授杂技艺术。
翻跟斗是小学员们最喜欢的训练项目了。排练厅里跑跳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看这边,男学员在练毽子,一个侧手翻再转体九十度,双脚落地后接着弹跳起来,然后在教练的帮助下完成后空翻,动作干净利落。看那边,女学员在练后软翻,她们慢慢往后弯腰直至双手着地,形若拱桥,双脚再离地翻一个跟斗,动作轻盈柔软。
教练们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示范动作,用手势、有时也用几句刚学会的阿拉伯语,讲解动作要领,一个个地纠正学员的姿势。教练耐心教、细致讲;学员虚心学、认真练。教练爱护学员;学员尊敬教练。他们汗水流在一起,感情融在一起。
陪同记者观看新学员训练的苏丹杂技团的一位负责人对训练情况表示满意,对这批新学员的前途充满信心。他说:“我们一定会闻到这些新花的芳香的,因为他们是在苏丹和中国两国人民友谊的土壤中培育起来的。”
中国教练和苏丹小学员们在训练杂技中结成的深厚情谊也感染着学员的家长。小学员巴比克尔的父亲要到国外去工作,准备把全家带走,但决定把巴比克尔一个人留下。他深情地对中国杂技教练组说:“这儿的情况我都看到了,没什么不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你们和在我自己家里一样。”
杂技不仅成了苏丹舞台上的艺术之花,而且也是盛开在人们心中的友谊之花。祝愿这支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吧。
新华社记者王国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