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坚持因地制宜 不要生搬硬套——四川省大邑县学大寨的经验与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4
第1版()
专栏:

坚持因地制宜 不要生搬硬套
——四川省大邑县学大寨的经验与教训
编者按:大邑县学大寨走过一段弯路,先是生搬硬套大寨某些具体做法,结果损害了生产,脱离了群众。“吃一堑,长一智”。他们总结经验教训,端正领导思想,转变工作作风,改为因地制宜学大寨的根本经验,群众拥护,收效很好。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中,要全力学习和推广周总理所总结的大寨的根本经验。至于大寨的一些具体做法,因各地条件不同,绝对不能生搬硬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待农业学大寨问题上,同样要“思想再解放一点”,打破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框框,坚持辩证法,防止片面性:不要因强调政治挂帅而忽视物质利益,强调以粮为纲而忽视多种经营,强调大集体而忽视小自由,强调统一计划和行政领导而忽视生产队自主权。否则,脱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和群众的觉悟水平,违背经济规律,必然造成恶果。这样的经验教训应引以为戒。
我们提倡大邑县的做法:结合揭批林彪、“四人帮”的假左真右,认真检查学大寨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推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健康发展。
大邑县位于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西部边缘,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广阔前景。但是,过去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全县粮食亩产长期徘徊在六、七百斤,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减少,社员甚至要靠贷粮、贷款过活。
粉碎“四人帮”后,这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县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七的幅度,两年跨出了两大步,平均亩产一年过《纲要》,两年超千斤;林、牧、副、渔各业也有较快发展。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前几年,大邑县委和县革委会曾先后多次组织干部到大寨、昔阳参观学习,但取得的成绩很小,有些方面甚至倒退了。一九六八年,县革委会组织大批干部到大寨参观,回来后,错误地把大寨的某些具体做法当作根本经验,说什么“这先进那先进,大寨式评工记分最先进”;“这好办那好办,搞了大队核算就好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不顾时间、地点、条件,在全县强行推广大寨式的评工记分,并强迫一部分社队实行大队核算;原来许多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遭到破坏,评“政治工分”和“大概式工分”代替了党的按劳分配政策,造成“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混乱局面。结果,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生产下降,集体越来越穷,社员家底越来越空;对国家贡献逐年减少,靠国家贷粮贷款的社队不断增多。
以后几年,县委又带领干部到大寨、昔阳等地取经,由于对大寨的根本经验仍然没有很好地理解,参观回来后,又依样画葫芦,照搬大寨“削平馒头山,建造小江南”的经验,集中全县的机关干部和领导力量,大搞什么“劈山造田”的样板。当时,大邑县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而增产潜力很大。但县委不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兴师动众干了半年,结果半途而废,浪费了大量劳力和钱粮。有的社队还生搬硬套取消自留地、集市贸易,限制社员家庭饲养家禽家畜,结果,对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都造成较大的损害。群众气愤地说:“不看当地实际情况胡乱搞,这样学大寨越学越没有饭吃!”
怎样才算真学大寨?大邑县委回顾了本县学大寨的历程,认真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大寨的根本经验是敬爱的周总理所指出的“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要真学大寨,就必须下功夫学好这条根本经验。对于大寨的一些具体做法,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认识统一后,大邑县委针对学大寨中存在的问题,放手发动群众,深揭狠批林彪、“四人帮”大搞假左真右,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罪行,大破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使农业学大寨运动以崭新的面貌,在大邑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切实转变领导作风,狠抓后进社队的转化
大邑县委认为,真学大寨就要发扬革命精神,转变干部作风,敢于打硬仗,摸老虎屁股,到后进社队去做转化工作。这个县原来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大队、生产队,粮食亩产比先进单位低二、三百斤,有的差得更多。过去,县委一提起这些落后队,就认为
“难打整”,怕去抓。粉碎“四人帮”后,县委领导成员联系过去下乡专往好队跑,蹲点先把高产找,作风漂浮,怕苦怕累的现象,开展“三查三破三立”活动:查革命斗志,破无所作为思想,树立改变大邑山河的雄心壮志;查革命干劲,破懦夫懒汉世界观,树立知难而进打硬仗的思想;查工作作风,破只说不干的坏习气,树立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优良作风。在分清路线是非的基础上,县委书记陈庆福和副书记罗同春,分别带头到有名的“老大难”大队蹲点。在县委领导干部带动下,各级领导纷纷搬铺盖下队,狠抓后进。去年以来,县、区、社一千三百七十多名下队干部,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蹲在后进队,同这些队的干部、社员共同努力改变后进面貌,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后进队发生了好的变化。
用党的政策调动千军
万马,改变耕作粗放旧习
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大搞假左真右,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横遭破坏,广大社员、干部的积极性大受挫伤,许多社队播种撒“满天星”,既不施底肥,也不中耕,结果苗废草长,野草丛生。
为了鼓励社员精耕细作,县委在全县坚决恢复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劳动定额管理,在各社队普遍建立田间作业组和
“定领导、定劳力、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生产责任制,同时对作业组和社员个人实行必要的奖惩。近两年来,各社队的劳动出勤率、劳动工效普遍提高,农活质量有了保证。今年全县十六万多亩小麦,加强了田间管理,由去年平均亩产二百九十多斤增加到四百六十多斤;三十三万亩中稻,由前年平均亩产五百九十多斤,上升到七百六十斤。 
各种科学种田的新技术在大邑广泛使用。许多从外县来的同志,看到大邑社员一丝不苟地栽秧、种麦的情景,感动地说:“真比绣花还认真、细致!”
讲求实效,不图形式,因地制宜,苦干实干
真学大寨,就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邑县有水田三十五万多亩、旱地十万多亩,分散在平原、丘陵和山区。面对各种不同情况,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应该怎样进行?县委从长期实践中认识到,过去盲目地进行虚张声势的大会战,不分青红皂白地搞“一刀切”,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方针是根据大邑县山、丘、坝的不同特点,制定全县的长远规划和各地的具体规划,并从当前生产的需要出发,确立全县当年的主攻方向。近两年来,他们在粮食主要产区的平原地带,首先集中劳力开排洪渠和深挖毛渠,治理耕地的“水肿病”,降低地下水位;在干旱少雨的丘陵地带,首先发动群众大搞“投资小、花力少、见效快”的小型水利加喷灌,加速实现旱地水利化;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区,首先组织力量修筑公路,尽快地把大批劳力从长年的肩挑背驮中解放出来。平原无水害的社队,则从实际出发,大搞深耕改土,建设“吨粮田”;山区、丘陵地区,结合修路找水和植树造林,有计划地开发小水电。全县实行“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
县委还强调各地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做到考虑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当年增产;第二,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不搞形式,讲求实际;第三,既要大干,又要注意政策,既要教育干部群众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又要执行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第四,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力求每战必胜。由于方向明确,措施有力,近两年来,平原、丘陵、山区各个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好成绩,受益面积超过前几年的总和,为今年农业持续大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曹光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