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现在还有许多科技人员没有归队? 领导干部要破除框框,解放思想,尽快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4
第2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为什么现在还有许多科技人员没有归队?
领导干部要破除框框,解放思想,尽快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全国科学大会以来,特别是科技人员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返回了渴望已久的科技工作岗位,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行列中发挥着自己的专长。但是,据了解,目前尚有很大一批这样的人员还没有归队。什么原因?请看以下几种情况:
有些科技人员从部队复员后当了工人,或为解决两地生活问题而改行当了工人,现在他们要求归队,却有人认为不行:“哪能好事全叫他们沾了”?这样“得寸进尺”,“再捞一把”,还有完么?
对于家庭社会关系复杂或本人历史有问题、犯过某些错误的科技人员,有的同志为了避免“阶级路线不清”,主张“宁缺勿滥,不背包袱”,不愿安排他们归队。对于社会上闲散的科技人员,有些同志更是认为“情况复杂”,不敢沾边。
一些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提出归队的合理要求,有的领导认为这是“闹无政府主义”,不予理睬。兄弟单位急需这样的人才,前来商调,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违反组织原则”,不予接待。
这些论调和作法正确不正确?它在实际生活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有个搞外语工作的干部,大学毕业后在部队外语院校任教多年,文化大革命中复员当工人,一九七五年为照顾家庭困难按工人对调到北京市,在一个小吃店当服务员。起初,她几次要求归队,都因为她是工人,又是对调到北京的,遭到拒绝。后来在有关部门帮助下,才被安排到大学教外语。据有关部门调查,前几年复员后当工人的科技人员,大部分是从部队或地方大专院校毕业后选拔入伍的,政治条件、业务能力和一贯表现都比较好。他们所学专业比较广泛,有医疗、建筑、电子、电器、造船、水文、气象等。安徽、四川、吉林、江西等省委已决定将他们调整归队。显然,谁也不会怀疑安排这样的人才,对国家有什么坏处。难道恢复了科技人员的身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专长,也叫“捞一把”吗?
如果说到吃亏和占便宜的话,倒是应该算一算,这些年来科技人员用非所学,给国家造成了多少损失。据统计,有的省应调整归队的科技人员相当于全省三年分配大学毕业生的总和,有的省、区未归队的农业科技人员比在岗位的还多。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适应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急需。
安徽滁县地区有一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回国的华侨,原来学土木工程,有关部门因其社会关系“复杂”,一直不敢用,把他安排在水库劳动。这次,根据他的一贯表现和所学专长,安排到基建局搞技术工作。这样做,是不是阶级路线不清?要讲阶级路线,首先就要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对这些所谓出身、社会关系复杂以及历史上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同志,不作具体分析,不看到他们在党的教育下的进步,一概排斥,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党的政策是,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家庭问题看本人,历史问题看现在。对犯错误的同志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坚决贯彻这样的方针政策,怎么会阶级路线不清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即使那些属于敌我矛盾性质的人,经过劳动改造确有转变的,仍然要发挥其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大革命前,某省有一个因历史上犯有罪行被判过刑的科技人员,对研制水轮泵作出了突出贡献,该省省委决定免除其徒刑,并给予奖励,后来他表现很好,继续做出了成绩,一九六四年提为工程师。最近十年来,他被下放到农村进行“改造”,这十年中再也没有什么创造。现在这个省的有关部门准备把他调回来,安排他做技术工作。二十多年间,对他作了两种不同的安排,两种做法,哪种做法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是十分清楚吗?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批闲散的科技人员,据一个大城市的铁路职工居民区统计,三十一名退休科技人员中,二级以上工程师十九人,二级翻译二人,主治医师一人。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员还能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工作。最近,四川省委任命的一个地理研究所所长,就是一个在“四害”横行时被迫退职还乡、这次普查中发现的专家。这些事例说明,社会闲散人员中,潜力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解放思想,丢掉所谓“社会闲散人员情况复杂”的有色眼镜,改变那种畏首畏尾的精神状态,是可以发现、启用不少“千里马”的。
当前,各地安排科技人员归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逐级上报、逐级调整。此外,有些地方为了更多地发现被埋没的人才,还采取认真接待来信来访、兄弟单位之间商调等多种方式。安徽省人事局就从人民来信中直接发现并解决了一百七十多名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的问题。只要有利于挖掘潜力,广开才路,他们就不对调整方式作过多的限制,更不把它同维护组织原则对立起来。有的单位领导对中央三令五申的有关指示置若罔闻,对调整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但不检查自己的组织观念哪里去了,反而指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迫切要求归队的科技人员,说人家是“闹无政府主义”,这是没有道理的。有些单位在那里积压人才,而兄弟单位又急需,人家按照党的政策、原则,履行必要的手续,前来商调,这是正常的做法,根本扯不上什么“违反组织原则”。
上述几种情况,说明有些党委领导同志和人事干部的思想还不解放,框框很多。不破除这些框框,大量人才将会继续被埋没。
这些思想上的框框是从哪里来的?有些同志安排使用科技人员时,还心有余悸,担心“阶级路线不清”。这说明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黑货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他们散布的“臭老九”谬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可见,不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就不可能打破框框,解放思想。
要破除框框,解放思想,还必须打破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的狭隘观念。但是,有些单位对科技人员只要自己使用顺手,不管对不对口,不管国家是否急需,一律卡住不放。有的同志说得好:“卡来卡去,最后还是卡了国家,卡了四个现代化。”
要打破框框,解放思想,还必须努力学习。有些干部不懂科学知识,又不努力学习。科技人员向他们讲明自己所学的专业怎么不对口,他全然听不进去,也听不懂,只会说一句“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对口”。这类无知的状况不改变,怎么谈得上解放思想,合理安排?不少党委和人事部门的同志已经认识到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一方面自己刻苦学习,另一方面虚心向一些专家请教,征询他们对科技人员安排使用的意见,把尽可能多的有用人才挖掘出来。这种态度,值得大力提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