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加快步伐 讲求实效——访问十个农业全盘机械化试点县领导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5
第2版()
专栏:

加快步伐 讲求实效
——访问十个农业全盘机械化试点县领导干部
最近,我们访问了十个农业全盘机械化试点县的领导干部,他们畅谈了当前农业机械化运动的新情况新动向,并且就如何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铁牛”成群等于机械化了吗?
现在,有些地区流行一种看法:哪里的拖拉机台数多,马力多,哪里的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就算高,就算“化”了。这种推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确有道理?
试点县的同志们分析了这样一个实例:
有个地区十二年来大中型拖拉机增加了二十五倍,手扶拖拉机增加了四十倍,但是同一时期的机耕面积只增加了百分之零点六。主要是配套的农具太少,拖拉机成了“闲机”,大部分农活仍然靠人力和畜力。试问,这里的“铁牛”成群了,能说
“农业机械化的程度高”吗?
试点县的同志们发表一个见解:我们办农业机械化的人,头脑不能“机械”,要用唯物辩证法看问题办事情。只重视拖拉机,轻视配套农具,是形而上学。尤其在拖拉机数量较多的地区,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两配”(关键配件和配套农具)上。宁可少添点拖拉机,也要把现有机械配成套。大家认为,就配套谈配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积极改革目前农机部门的“多头领导,分散管理”的体制,才能克服那些主机和配件生产脱节、修造分家、互相扯皮的弊病,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机具长期不配套、拖拉机光着屁股跑的局面。
判断一个县的农业机械化搞得好不好,需要实地考察那里的农业机械,是不是充分发挥了作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不是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好的效果,确实增产增收增贡献。如果“铁牛”成群,机械成堆,社队不增产,农民不增收,对国家没有增加贡献,甚至是“三减”,那样搞机械化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凡是准备宣布“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县、社,一定要从“三增”的效果上来过细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务求实效,不图虚名。
凿岩机为何在这里吃得开?
办农业机械化怎样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贵州省长顺县委副书记杨永才同志向我们谈了一段经验:
“几年前,我们一考虑农业机械化的规划,就想先要拖拉机。我们山区坡陡路窄,由于没有先为机械化炸山开路,结果把一台拖拉机‘抬’上了山,机车屁股磨不转,耕不了地。于是,县委下定决心,先买十几台凿岩机。这家伙真管用!一台一天能凿几十个炮眼,可代替三十个人工。群众高兴,干部开窍,都说:这下子对路了,我们的农业机械化应从这里化起。几年来,我们用凿岩机和钢钎、炸药打头阵,先使穷乡僻壤通了公路,让大批的铁牛、拖车、鸡公车开到了社队,大搞田间机械作业,山区生产就出现了新面貌。”
听了老杨同志这一席话,很受启发。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同,搞农业机械化,不能千篇一律。各地先化什么,后化什么,要从当地农业需要最迫切、增产效果最显著、减轻劳动强度最有效的方面入手,来不得半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现在,有些山区并没有象长顺县那样,抓住“山”的基本特点去“化”,而是照平原的葫芦画瓢,跟平川比拖拉机台数、机耕面积比例,“邯郸学步”,辛苦多年,没学到平原的先进经验,反而忘了当地的有效的增产门路,“化”出的成果不大。长顺县同志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这个“善后工作”非做好不可!
有些地方出现这样一个苗头:一心盼望最新式的农业机械,对现有的农业机械却不去认真管理和充分使用。
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机械,自己制造新式的机械,都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注意挖掘现有农业机械的潜力。
辽宁省昌图县干部算过一笔账:全县现有农用拖拉机二千九百台,九万六千马力,机播面积占百分之四十五,中耕面积占百分之五十多。如果充分用好现有机械,搞好配套,机播面积可以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中耕面积可以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五,收割和脱粒都可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样,等于一年添置一千三百台拖拉机。
如果对全国现有农用拖拉机加强管理,每马力作业量由一百九十标准亩提高到二百五十标准亩,就等于添置大中型拖拉机九万台,就等于全国兴建几个大拖拉机厂。
大家算账以后,心里亮堂了,觉得抓好农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作用,的确是当务之急,是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环。
是不是缺乏管理农机的经验和样板呢?不。黑龙江省的望奎县、辽宁省的盖县的先进经验早已传遍全国,关键在于各地同志是不是认认真真地当做“重要一环”来抓。
为了适应专业化协作的需要,农机工业生产正在改组。试点县的领导干部就此提出一个问题:准备淘汰的农机产品的零配件,停产太早行不行?有的工厂原来成批生产手动插秧机,近年已停产,零配件也随即停产。广西武鸣县有一万三千八百台手动插秧机,仍是社队的“农家宝”,插秧的“好帮手”,今年五千台的零件磨损了,派人到原出产单位求购维修配件,空手而回,只好让这五千台提前报废了。机动插秧机一时进不了货,不够用,部分社队又回到人工插秧的老路上去了。别的县也有类似情况。建议农机制造部门本着负责到底的精神,确定转产的同时,做好新旧交替工作,要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安排生产一部分老机器的零配件,以备社队维修之用。如果贸然停产,将使许多社队仍在使用的几十万、几百万部机具,过早地化成一堆废铁。当年八路军上前线,后方还设个“留守处”做善后工作;今天,农机制造工业在向现代化进军的时候,这个
“善后工作”非做好不可!
关心插秧机的命运!
今年南方许多社队用机械插秧的面积大为减少。试点县的领导干部呼吁:要关心插秧机的命运,这涉及水田机械化的去向问题,不可听之任之。
有人给插秧机加了三条罪状:一是去年机械插秧使稻田减产;二是插秧机质量不好;三是机插速度太快,拔秧耗用人力太多,不合算。
湖北省新洲县委副书记孙鹤同志摆事实,讲道理,为插秧机打抱不平:
一、湖北省去年水稻减产是事实。主要原因是插完早秧以后,连续低温四十几天,严重地妨碍秧苗生长。那些用手插秧的稻田也因此明显地减了产,怎么能统统归咎于插秧机呢?
二、插秧机的质量好不好?新洲县使用插秧机已有二十年之久,插秧面积由几百亩逐渐扩大到三十五万亩,插秧机由几台增添到一千五百多台。实践证明,机插比起人工插秧来,可以省劳力,抢季节,保证插秧密度,保住肥水,增加粮食产量。多年实践证明,插秧机的质量基本上是好的。但近几年来,机器质量有所下降,如秧爪的材质不好,这是可以改进的。不能因噎废食。
三、采用机械插秧以后,人工拔秧吃紧,这也是事实。但这是前进中的新矛盾,可以通过积极研制、使用拔秧机具,改进育秧方法来解决。为了迁就后一个薄弱环节,就拉先进机具的后腿,这难道是科学的态度吗!
今年春插前,新洲县委狠抓“培训先行”,全县分片培训大批农机手,并且把好平田、育秧、拔秧、喂秧四道“关”,今年春插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早稻取得好收成。
广西武鸣、江苏无锡、广东南海等县几位领导干部都根据多年经验,充分肯定插秧机是实现水田机械化的重要工具,认为应该大力推广,不要因为它还不够完善就随便打入“冷宫”,更不要迁就别的落后的工序就否定插秧机。有的同志说:想当初,第一次使用蒸汽机时,许多工业部门也是“不赶趟”,如果因此就否定蒸汽机,那还有什么大规模的工业革命?今天,对插秧机也不能求全责备,应当象对待别的新生事物那样,热情地扶持、改进,使它逐步完善起来,发挥更大作用。
试点县的同志迫切希望农机生产部门、农机科研部门派出精锐力量到田间
“会诊”,这样可以听到用户的意见,集思广益,及时解决农业机械化中的疑难问题。如何做到“一机多用”,也是急待解决的大课题。
多余劳力的出路何在?
北方有些试点县提出一个新问题: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耕、播、收割用上机械以后,人力“过剩”了,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黑龙江省绥化县的同志认为,有些地方过早地喊“过剩”,实际是那里的领导干部思路太窄,他们只是单打一地抓粮食生产,不抓农田基本建设,不抓“六畜兴旺”,不抓社队企业,把大批劳力挤在一个“胡同”里,就显得“过剩”。绥化县实行机械作业,科学种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连续几年超《纲要》,到一九七四年就节省出百分之四十的劳力。他们就地安排劳力出路,组成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养猪积肥专业队、植树造林专业队和多种经营专业队,有季节性的,也有常年性的。经过四年努力,许多社队的集体经济壮大了,给国家的贡献增多了,社员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大伙高兴地唱道:“机械化,机械化,给集体经济插上金翅膀,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市郊和江苏省无锡县的经验证明,安排多余劳力的一个大门路,就是社队企业。目前,社队企业中的劳力相当农业总劳力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如果工作抓得紧,还可以安排更多一些人进去。
一些社队由于农业机具不配套,耕、播基本上靠机械,而锄草、收割时还得动用大批人力、畜力,“两套班子唱一台戏”,“铁牛牵到手,水牛还撒不得手”。有的生产队长把人力“存”在那里,不敢放手安排别的活路。这样,机忙人就闲,人闲不得工分,出现“人机争分”、“停机让人”的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的最积极的办法是抓紧机具配套成龙,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在目前人力时忙时闲的情况下,人闲时如何及时地安排好临时性的季节性的生产门路,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访问十个试点县的领导干部以后,我们深深感到,这些同志由于深入到农业机械化运动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而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新动向新矛盾,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革命促进派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同群众一起推动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前进。群众说得好:“党委抓总,头头上阵,农业机械化就能迈大步。”这是对这些第一线的指挥员的一个好评,也是办好农业机械化的一条根本经验。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