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敢于探索 敢于实践——谈彩色歌剧影片《江姐》的电影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5
第3版()
专栏:

敢于探索 敢于实践
——谈彩色歌剧影片《江姐》的电影化
边善基
歌剧《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尽管已有一些同志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戏曲、话剧和电影,但歌剧影片《江姐》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着观众。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部影片,是依据歌剧提供的基础,在拍摄时循着电影化的要求,对剧情又有所增删,精选出那些最能表现江姐思想感情的动作、语言、唱段、细节,通过电影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进一步挖掘和开拓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江姐
“一片丹心向阳开”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思想。
影片是从江姐带着省委重要指示,离开重庆奔赴川北游击区开展武装斗争开始的。江姐怀着将同爱人彭松涛重逢并肩战斗的喜悦心情,偕同华为一起向华蓥山行进。影片在描写这段情节时,没有一般地满足于纯舞台纪录,而是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利用电影场景的空间,一面扩充和增加了山岗小路上细竹林、小青松这些景物,一面又充分借助镜头画面的转换变化,深入地揭示出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美,很好地渲染了此时此地两个革命者准备迎接新的战斗的满怀豪情。接着,在江姐听到爱人被杀的噩耗时,她急步穿过细竹林向城门方向走去。当江姐定睛望着城门口,影片即从全景连续推成两个特写:江姐手中布包、雨伞落地;江姐悲恸的脸。继之,导演又大胆地赋予江姐一组主观镜头:画面上冒着金星,四周景物摇晃不停。“天昏昏,野茫茫,高山古城暗悲伤”,歌声起处,乌云翻滚,狂风猛吹细竹林,松针抖落了滴滴晶莹的水珠,江姐手扶树干,边唱边走到石桥旁倒塌的石块上坐下,石块周围点缀着小白花、小紫花。“我亲爱的战友,你在何方?”江姐思念战友、亲人的满腔悲恸之情倾泻而出。但是,当她听到近处传来风声、锣声,立即警觉到敌人还在身旁,“我怎能在这里痛苦悲伤”,于是,拾起地上的布包、雨伞,在高亢、激越的《红梅赞》的主题歌声中,转身大步上山。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自觉性,化悲痛为力量的坚强性格,在这里得到了细腻而又真切的展现。影片导演在处理这场戏时,善于抓住英雄人物内心冲突的时机,运用镜头之间的衔接、转换、陪衬和烘托,把一个个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画面,部署得很细致。这就突破了歌剧的局限性,增强了影片的电影化。
影片《江姐》之所以具有清新的艺术魅力,是与导演、摄影、作曲、美工等各个创作部门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富有创新精神分不开的。例如江姐在城郊联络站为了掩护战友脱险,挺身同叛徒甫志高展开面对面斗争这场戏,无论是导演的镜头调度,摄影的画面构图、光效、色彩的使用,都各有创造,一扫过去“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时英雄人物“亮相”必须“近、大、亮”,反面人物必须“远、小、黑”那种形而上学的拍摄模式,从戏的规定情景着眼,始终为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服务。如江姐被捕后在行刑室坚贞不屈和狱中“绣红旗”这两场戏,影片充分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使人物和镜头角度在广阔的空间活动,透过画面形象和自然物象的结合,给人以感情上和思想上的共鸣、联想。狱中“绣红旗”,是深受观众喜爱,进一步展现江姐革命情操的一场好戏。这时,新中国已经宣告诞生,江姐她们在“线儿长,针儿密”的歌声中,一针针、一线线地绣着新中国的红旗。当歌声唱到“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时,镜头拉成五星特写,瞬时,画面上金星闪耀,顿然化为五彩缤纷的礼花与交叉纵横的探照灯光柱,画面下角,先后叠印了江姐、孙明霞、杨二嫂和众难友的头象。导演、摄影对这些镜头运用和画面设计,不仅准确、简练,很富有表现力,而且不拘泥于自然,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