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改变黄河中游地区落后面貌 大力种草发展畜牧业是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1-26
第2版()
专栏:

改变黄河中游地区落后面貌
大力种草发展畜牧业是关键
中国科学院 石 山
黄河中游地区分属陕、甘、宁、青、晋、蒙六省、区,共一百二十三个县,两千四百多万人,一亿多亩耕地,总面积四点五亿多亩。陕甘宁和晋绥革命老根据地都在这里。目前,这里的自然灾害仍然比较多,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全国十个低产缺粮地区,这里就占四个。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农业生产分析,主要是有关领导机关对这个地区的要求不符合它的自然环境条件,违背了客观规律。这里大部分是山区,年雨量一般在四百毫米左右,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早晚霜时间变化也大,水土流失严重。发展畜牧业比较稳定,粮食生产则很不稳定,但多年来却要求以粮食生产为主,一些偏僻山区也有征购任务。由于水利条件差,又有荒山、草场可开垦,就到处开荒扩种。结果草场和林地不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干旱愈来愈严重,生产愈来愈不稳定。目前不少山区已到了无荒可开,农牧业生产不断下降的境地,有的县打算把山区人民迁入川区,有的县已搬迁了一些。
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建议:除有条件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的县外,这一地区应实行以牧为主,兴畜促农、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方针。国家只向它要畜产品和油料,粮食逐步自给,并给予一个调整时间(这是就整个地区来说的。具体到某一个县、公社、大队、生产队,是以牧为主,还是以农为主,农林牧如何结合,一定要因地制宜)。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客观规律的要求。既然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这里搞畜牧业比较稳定,粮食生产不稳定,就应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大力种植牧草,把种草与水土保持、造林结合起来,先发展畜牧业,随之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并且把人工牧草和草场、林地、耕地的适当比例固定下来,做到农林牧全面发展。二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向它要畜产品也就有粮食,直接要粮食,则粮肉两丢。
第二,这是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亩产只有四五十斤,甚至三四十斤,种粮已远不如种草发展畜牧业有利。种一亩草,至少可以养一头羊(以二千五百斤鲜草计算)或四五十只兔。以兔计算,可得八十至一百来斤肉及四五十张皮,不仅经济收入增加多少倍,按斤计算也超过生产的粮食。这类耕地及大部分荒山荒地种上牧草,既解决水土保持问题,干旱情况会有所缓和,土壤肥力和肥料也大量增加,粮食产量会随着上升,人们就能较快地有饭吃有钱花,集体经济可以逐步壮大起来。
第三,投资少,收效快,技术要求不难。目前种的优质饲草有三:苜蓿、草木犀、沙打旺,群众有种植习惯。以苜蓿为例,山顶、山坡、山沟都能种,一亩二斤种子,一元钱,种后第三年进入盛产期,一般亩产千把斤干草。有了草,就有肉,有肥,有钱。
第四,历史的经验和下游的需要。据历史记载,从秦到解放前的两千多年间,黄河大决口九百七十三次,但从王莽到隋初的五百八十年间仅决口两次,原因是此时期内兄弟民族管理这个地区,以游牧为主。为了根治黄河和三门峡蓄水发电,灌溉,防止水土流失,也应以牧为主。
这个地区的荒山荒地在两亿亩以上,还有一部分坡耕地可改种牧草,如果能在五年或稍多一些时间,种上一亿多亩牧草,干旱和水土流失将大大减轻,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就能逐步发展起来,全局就活了。这个问题已到了必须认真解决的时候。
(全国科协研究室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