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这里爱竹如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06
第2版()
专栏:本报记者来信

为什么这里爱竹如宝?
四明山区是浙江省的毛竹产地。山里有个乌岩村,早些年滥砍滥伐毛竹现象严重。林业部门三令五申封山育林,到处立关设卡,也阻止不了毛竹蓄积量急剧下降的趋势,每亩竹林只剩下百十来株。现在,这里有了爱竹护竹的好风尚,毛竹蓄积量又恢复到每亩一百六十五株的水平。
这个变化从何而来?听说这是爱中公社工艺竹编厂起了大作用。我们怀着很大的兴趣进山采访,一路上只见竹林成片,走进竹编厂满眼都是栩栩如生的竹编动物和精致美观的日用竹器。公社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这里的毛竹生产,是靠这些竹制品翻过身来的,是我们社办厂起了促进作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是这里靠着竹山的农民,过去并不能从竹子身上得到多少好处。那时候,把一根毛竹从山上扛到公路旁边卖给国家,只拿到块把钱。有人指出这样的价格太低,反被说成“金钱挂帅”,“觉悟低”。社员一气之下,不育林不管林,因为觉得竹林的收益太小。于是有人偷偷地砍伐毛竹,拿到集市去卖,一根可得六、七元钱,关卡也卡不住。狮声大队的例子很突出,九百多亩毛竹,在短短的两三年内,由每亩一百四十株降到八十株。公社不得已减免了他们三年交售毛竹的任务。山穷人穷,超支户达到百分之八十,眼看集体经济维持不下去。
怎么办?大队派人到宁波市去找门路,看到工艺竹编品价格高,外贸又很需要,就把有手艺的社员组织起来搞竹编加工。当时,县里一再来人说,你们的毛竹已经很少了,再发展竹编,竹山将会变成光山。事实恰恰相反,也是两、三年的光景,这个大队的毛竹很快恢复了原来的蓄积量,又继续向国家提供毛竹了。其他大队都来学狮声,随后公社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爱中工艺竹编厂。他们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折合原竹计算价格,平均每根收入十五元,最高可达三十多元,超过集市贸易的价格二至五倍。大家看准了这条门路,谁也不愿意偷偷地砍毛竹去集市卖,那些关卡也无形中撤销了。
现在,这个社办厂的工艺竹编品,已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个品种,行销到三十多个国家,年产值达到六十多万元。去年,全公社社员的分配水平达到一百二十四元,其中百分之三十五来自竹编生产。这样,社员怎能不“爱竹如宝”呢?
我们从这里再一次看到,除了保证国家必需的原材料外,提倡就地取材兴办社队企业,把原材料加工为半成品和成品,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益。这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重大。那种只要农民提供原材料,而不注意提倡原材料就地加工,甚至限制加工的做法,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
虞云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