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县委书记的好作风——访瑶族、壮族、侗族三位领导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07
第4版()
专栏:

县委书记的好作风
——访瑶族、壮族、侗族三位领导干部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有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先后走上了县委和县革委会的主要领导岗位。记者最近走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亲眼看到了有些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作风民主,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接受群众的批评,认真改进县委和县革委会的工作,使县级机关办事情、想问题,能符合客观实际,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办事符合人民的心愿
在桂北山区的全州县,有个明镜似的平湖。这就是新建的五福水库,库容三千九百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五万多亩。
这个水库是瑶族县委书记盘俊深入群众进行调查,根据广大瑶、汉族社员的迫切要求,和县委同志们反复研究后才决定兴建的。动工以后,盘俊连续几个月在工地上蹲点,和民工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冬天,天寒地冻,他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水里清基、打桩。
这个水库工地上有三万多民工,起初工效低,工程进度慢。盘俊在劳动中发觉大家的干劲不足。他便和一些民工商量,怎样实行定额管理,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兴建水库时,正是“四人帮”横行的时期,盘俊为了调动群众积极性,他不信邪、不怕打棍子,排除干扰,实行定额管理,按劳付酬,使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进度加快了。水库去年基本完工,今年已部分受益。
盘俊自一九七五年提升为县委书记以来,时时把全县六十万瑶、汉等各族人民的利益挂在心上。为了加快农业发展速度,增加社员的收入,他积极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展科学种田活动,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去年,全县粮食增产八千万斤,社员平均收入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十四元。
把人民的疾苦挂在心上
壮族干部苏义,在隆安、龙州、天等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和县委书记的那些日子里,不论走到哪里,他总是和群众呼吸相通,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天等县是个壮族人民聚居的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一九七六年的冬天,苏义在一个水利工地上和壮族社员一起干活,社员们看到新来的县委书记没有架子,和大家打成一片,就无拘无束地和他谈心。来自驮堪公社的一些壮族社员,对苏义谈到他们那里解放二十多年了,可是一遇到干旱,人畜饮水还相当困难。苏义听了这一席话,心里很不安。他和县委的同志进行了研究,决定对正在施工的一个引水工程加快速度,帮助驮堪公社打隧洞、修环山渠道,从附近的天等公社引水进来,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农田问题。现在,环山渠道修好了,石山隧洞打通了,清清的渠水流到了驮堪公社的一部分生产队。
就是这样,苏义随时关注人民的冷暖,对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也照顾得很周全。这里是干旱山区,没有水田,不种糯米,逢年过节群众只好到别的生产队挨家挨户去问,以玉米交换糯米。有的人为了换糯米,来回要走几十里山路。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他亲自找县委和粮食部门的同志商量,及时加工、调运了一部分糯米,由公社粮所供给社员,让社员们高高兴兴地度过打倒“四人帮”以后的第一个春节。
最近,苏义已被提升为南宁地委副书记、南宁地区行政公署专员。他的职位变了,但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赤子之心仍不变。
接受批评 不再瞎指挥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群众,历来喜爱吹芦笙。“四人帮”横行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竟把这个乐器列为禁物,只要侗族群众一吹芦笙,就横加干涉,诬蔑他们宣扬旧思想、旧文化,有的地方甚至把芦笙都砸烂了。当时,年轻的侗族干部莫自林也曾支持过一些人禁吹芦笙。现在,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假左真右路线,侗族社员对禁吹芦笙的事意见很大,向县委副书记莫自林提出了批评。经过同志们的帮助,莫自林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尊重人民群众的自由权利,违犯了党的政策。他诚恳接受群众的批评,在自己蹲点的独洞公社,主动在大会小会上向社员作检查,决心改正错误,肃清流毒,支持社员利用芦笙开展娱乐活动。
三江的早稻种植计划,近几年总是完成不好。究竟是什么道理?莫自林在林略大队蹲点时,就和社员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七十多岁的侗族社员韦定元,领着他在山坡上边走边谈。老人批评说:“你们下达计划不先和群众商量,又不根据实际情况办事,群众怎么乐意执行呢?”韦定元指着田块告诉莫自林,哪些田适宜种早稻,哪些田适宜种中稻,使他懂得有些高寒山区种一季中稻反而比种两季稻增产。从此,他和县委的同志一起,坚持从实际出发领导农业生产。今年,这个县中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一万亩,长势较好。
这些日子,莫自林坚持在下面蹲点,认真作调查研究,把点上的经验和面上的情况结合起来,领导全县的各项工作,受到了侗、汉族社员的好评。
新华社记者 张国卿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