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无臂英雄耿玉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09
第1版()
专栏:

无臂英雄耿玉亭
如果您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您一定会记得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介绍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保尔”!
他,是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热电车间的技术员,他的名字,叫耿玉亭。
理想之火不熄
严冬,一辆汽车载着因公负重伤的耿玉亭,穿过炼塔林立的厂区公路,向医院飞驰……
这是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阵阵寒风卷起积雪,在大庆草原上滚动。
这一天,是多么令人悲痛的日子啊!
清晨,电波里传来了敬爱的周总理不幸逝世的噩耗,耿玉亭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泪水夺眶而出。为了排除车间一台主变压器油开关的故障,他已经两天一夜没合眼了。此刻,他回想起周总理三次视察大庆时所作的指示,回想起周总理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战斗动员,感到有了克制悲痛的力量。他从别人手里接过检测工具,登上三楼,走进高压配电间继续工作。
上午十时十六分,高压配电间里突然发出嗡嗡的响声,闪出一道道火光。当人们切断电源,奔上三楼时,耿玉亭已被强大的电流击倒,他的黑如木炭的双手向上佝偻着,指尖还在冒烟,手上带的不锈钢的表带也被烧熔脱落……
医院进行了全力的抢救。为了防止发生败血症而威胁耿玉亭的生命,医生只得从肩胛骨截去他的双臂。
手术后第二天早上,耿玉亭从昏迷中醒来。当他从扎着厚厚绷带的前胸和双肩发现自己已失去双臂的时候,泪水止不住从两腮滚落下来。过去用双手建设大庆的幸福和今后失去双臂带来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深深地陷于沉思之中。
一九六三年春,二十四岁的耿玉亭从承德石油学校电气专业毕业,怀着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理想,来到大庆工作。他曾经用自己的双手和工人们一起攀铁塔,建设输电线路;他亲手为大庆炼油厂投产的每一套装置送了电……。此刻,他想到,原来自己打算编写一本全厂供电系统资料汇编,而现在,连起居饮食都不能自理,自己的愿望还能实现吗?还能和同志们一起战斗吗?
当领导和同志们来看望他时,他总是担心地询问大家:“我还可以工作吗?”“我将来能做什么?”领导同志耐心地安慰他:“你安心养伤,将来有你的工作做,革命工作多着哩!”
他的爱人刘桂芬,更了解他的心情。她深情地对耿玉亭说:“我们决不辜负领导上和同志们的期望,只要你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在一起坚强地生活下去!”
人们拨开耿玉亭脑海里的疑团,他的心里象开了一扇窗子,逐渐亮堂起来。
那时,耿玉亭的伤口还在化脓。每天,当护士夹着药棉擦洗伤口的时候,耿玉亭痛得阵阵发抖,每换一次药,汗水就浸湿了他的全身。看到这种情景,护士换药的手不禁迟疑起来,耿玉亭咬着牙说:“别害怕,大胆点,我挺得住!”
手术后才两个多月,耿玉亭就在病床上练习仰卧起坐;不久,他又在别人帮助下练习走路。第一次下地,当扶他的同志刚撒手,他就失去平衡,歪倒在床上。没有双臂的他,在挪动脚步的时候,身子就象被绳子捆着那样寸步难行。但是,半个月以后,他居然自己走出了病房!
这,给耿玉亭增添了新的希望。可是,将来怎样去工作呢?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个问题。
一天夜里,医院二楼的电路出了毛病,病房里顿时一片漆黑。正当值班医生焦急时,耿玉亭出现在他面前。医生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发现是他,一下怔住了。耿玉亭说:“我是搞电的,由我来指挥,你们干。”在耿玉亭指挥下,检查了配电盘的每个保险闸,消除了故障,病房里的电灯很快又亮了。
这件事,使耿玉亭确信,他完全可以重返工作岗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又象火一样在他胸中燃烧起来。
胜利的十月,当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锣鼓敲响的时候,耿玉亭兴奋地说:“我虽然不能振臂,但我还能高呼!”他以颠簸的双脚支撑着不平衡的身躯,加入了庆祝游行的群众行列……。
从此,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的无臂英雄耿玉亭,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新的长征。
“征服困难越多越快乐”
当耿玉亭结束了十个多月的医院生活,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过去的困难都已经不在话下了,而新的困难又在等待着他去克服。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六日,耿玉亭开始上班了。他披着星光,迎着寒风,步履艰难地走在通往工厂的道路上。
这条路,他是何等的熟悉啊!十多年来,他不知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足迹。道路两旁,他参加设计的厂前路灯,发出了一道道光芒;他亲手栽的林荫树,迎风挺立,经历了生与死的搏斗和考验之后,今天,耿玉亭又沿着这条路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耿玉亭双脚的大筋被强大的电流击断,有几个脚趾已失去了功能,走路只能靠脚跟用劲。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吃力。他没有双臂,身体失去平衡,大风一吹,就摇晃起来。可是,他凭着一定要恢复工作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走去。四里半的路程,他足足走了四十分钟,在上班前十分钟赶到了车间。工人们立即迎上来,给他擦脸,替他整理好衣帽。
看到耿玉亭走路这样艰难,刘桂芬怎能不心疼呢!她想:如果我能用自行车带他上下班,那该多好!一个星期天,他们夫妻俩在操场上开始练习骑车了。严冬季节,他俩穿着棉袄、棉裤和大头鞋,一次一次地摔倒了,又一次一次地爬起来再练,终于掌握了这个本领。从此,每逢好天气,刘桂芬就用自行车带上耿玉亭,一起去工厂。
耿玉亭在顽强的练习中找到了无数办法,克服自己由于失去双臂而带来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夏天,蚊子叮在脸上,无法轰走,他把脸贴在墙上、电线杆上或草篙上蹭一蹭;风雪天,有时皮帽子的护耳被风吹开了,他就把护耳贴在电线杆上暖暖耳朵。为了不给同志们增添麻烦,他定量吃喝,控制排泄,尽量使自己的生活习惯适应上班工作的需要。
周围的同志热情地帮助他,细心地照料他。当耿玉亭去现场检查输电线路、出外开会、作报告的时候,人们陪着他,帮助他上车下车,给他喂饭、喝水、擦汗。有的工人见他进车间的门不方便,特意用铁皮做了一个马蹄型的扣手钉在门的下角上,耿玉亭进门时,只要把一只脚伸进扣手里,就可以把门拉开。
有人关切地对他说:“老耿,你这么困难,就不要上班了吧。”他回答:“为了革命工作,征服困难越多越快乐。”
毛主席曾经指出:“每一个人有一条生命,或者六十岁,或者七十岁,或者八十岁、九十岁,看你有多长的命。只要你还能工作就多多少少应当工作。而工作的时候就要有一股革命热情,就要有一种拚命精神。”一年多来,这段话耿玉亭不知读了多少遍!他正是用这种拚命精神,这种革命热情,战胜伤残,克服困难,为党工作的。
写字,过去对于他,是一抬手的事,而现在却成了他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一大拦路虎了。有几次,车间领导和其他技术员不在场,工人们等着要人签字,他干着急没有办法,心里难过极了。
耿玉亭决定用嘴咬住笔练习写字。铅笔被他咬断了一根又一根,圆珠笔也试过了,都无济于事。有两个老工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支用有机玻璃做的月牙形的“丁”字圆珠笔,耿玉亭用牙紧紧咬住这支特制的笔,练习写字。可以想象,咬住笔写字,这是多么困难呵!而且写字的时候,眼睛离纸张只有一支笔的距离,这又是多么难受啊!他练呀练,写呀写,常常写得头昏眼花。今天,当人们看见他那流利、工整的字体,谁能想象得到这是一个没有手臂的人写出来的!耿玉亭就是用这支笔,天天为工人签发工作票,书写技术资料和读书笔记。他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
耿玉亭受伤以后,有个小伙子曾经劝他:“耿师傅,电这玩艺儿太危险,以后别搞电了。”耿玉亭回答:“电连着四个现代化,太重要了,我不但要继续搞电,还要让我的儿子也搞电。”
伤愈之后,他果然还是干他的老本行。车间改造三万五千伏输电线路,他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既节省工艺装备,又方便了操作管理。党中央号召节约电力,他和工人们一起对设备进行检查和调整,每天给国家节约电力三千多度。
一九七八年初夏,正当大庆工人阶级贯彻执行华主席关于“大庆还要向更高的目标进军”、“石油部门要为创建十来个‘大庆油田’而斗争”的指示,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时候,国务院领导同志又向大庆油田发出了要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号召。耿玉亭想,搞现代化不能等,要首先从本单位做起,从一点一滴化起。他提出了把车间的燃料油泵房改建成自动化的无人操作泵房的建议。他担任了技术攻关组的副组长。当改建中需要阀门时,耿玉亭告诉大家,这种阀门哪个单位有,另一种阀门可以到哪个废料库里去找……。同志们都十分惊奇,象他这样一个残废者,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跑了这么多的地方!现在,他参加提出设计方案的燃料油泵房的技术改造工程,已经开始了。
耿玉亭虽然失去了双臂,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他走在前列。
他心里想的,何止是改造一个油泵房!夜深人静,他躺在床上想着一桩心事:搞四个现代化,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自己虽然没有手了,但还有嘴,一定要把人民给自己的知识教给更多的人。他主动担负起给工人讲技术课的任务。每次讲课前,他都在刘桂芬的帮助下,查找资料,拟定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为了使工人们能看懂图纸,提高教学效果,耿玉亭教课时,头上戴着类似牙科医生头镜那样的一个铁箍,在铁箍上面焊了一根一米多长的粗铁丝当教鞭。耿玉亭就是顶着这根教鞭,诲人不倦,给听课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耿玉亭以自己出色的行动,获得了大庆“模范标兵”和石油部“劳动英雄”的称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特殊的幸福生活
耿玉亭和刘桂芬的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不知道要比一般人困难多少倍。但是,他们却把这些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幸福生活”。
耿玉亭在给一位同志的信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比通过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给党做出了超越客观可能的贡献的人更幸福。”
耿玉亭受伤后,党组织和群众给了他多方面的照顾。但是,对这些方便条件,他和他的一家减了又减,压了又压。送到家的沙发、电风扇,他们退回了;原来请来帮助料理生活、由厂里发给生活补助费的一位亲属,他们辞退了;领导上规定他和刘桂芬全休,工资和劳保由国家照发,他们却双双上了班。
刘桂芬的肩上要负起多重的担子呵!她不但要干好自己的保管员工作,承担全部家务,还要协助耿玉亭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人们看到她为耿玉亭赶蚊子、擦鼻涕、刮胡子,干着种种细微琐事,想到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顾耿玉亭的巨大耐心时,也许会以为她的精神负担一定是很沉重的。不,刘桂芬的心情不是这样!每当她看到伤残的丈夫在自己的帮助下为党为人民作出成绩的时候,她感到这是一种特殊的幸福。她说:“老耿的双臂是为革命工作失去的。他既是我的丈夫,又是我的同志和阶级弟兄。我帮助他生活和工作,同样是革命的需要。”
有时,耿玉亭见刘桂芬过于疲劳,就想分担一些自己力所难及的事务。有一次,为了查找资料,他用嘴把书箱里的书一本本叼出来,弄得鼻子上、嘴巴上沾满了灰尘。刘桂芬心疼地对他说:“你千万别过意不去,我帮助你也是革命的需要呀!”
每天上班前,刘桂芬都要把耿玉亭需要的笔记、资料和书报带在身上,以备他需要时查找;回家后,耿玉亭还要在她的协助下,备课和钻研技术。他们共同在学习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一天拂晓,时钟刚打过四点,耿玉亭突然把刘桂芬从梦中叫醒,要她帮助找一份车间急需的资料。耿玉亭动嘴,刘桂芬动手,从四点找到六点,翻遍了全部资料也没找到。刘桂芬忙得团团转,耿玉亭急得团团转。虽然那天早上他们没有找到这份资料,但他们花费的精力和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是多么感人啊!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不只一次地描绘过家庭的幸福,生命的宝贵,人生的意义;今天,耿玉亭和刘桂芬用他们自己的实践,作出了无产阶级战士不平凡的回答。
今年五月十二日,《人民日报》登载介绍耿玉亭同志事迹的通讯之后,人们从祖国各地寄来了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表达了对耿玉亭和刘桂芬无限深切的情意。南海之滨的一位老木工随信寄来了草图和说明,要给耿玉亭特制一辆脚踏三轮车;江西一位老人表示,要来到耿玉亭身边,帮助照料他的生活。……
耿玉亭和刘桂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和情操,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敬!新华社记者郭玉德 陈坚发王德华 周佩琪 (附图片)
耿玉亭(右二)在向四化进军中,积极和车间工人一起改造旧设备。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