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马背县委”——记中共西藏阿里普兰县委改变领导作风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11
第3版()
专栏:

“马背县委”
——记中共西藏阿里普兰县委改变领导作风的事迹
今年八月三日凌晨,一队飞奔的骏马,穿过迷蒙的晨雾,越过冈底斯山主峰,向霍尔草原最边远的藏拉山口急驰而去。骑在马上的,是被人们称为“马背县委”的中共西藏阿里普兰县委的常委们。今天,他们带着中央批发的湖南湘乡经验和陕西旬邑问题的调查报告,再一次来到霍尔区,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同社队干部一起学习中央的两个文件,检查在执行经济政策和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普兰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横穿全境,雪山环抱,沟壑纵横,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交通极不方便。民主改革时,从书记到通讯员,都是“一人一马一杆枪”,走到那里就在那里发动群众斗领主,分田地,分牛羊;走到那里就在那里开会办公。因此,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是“马背县委”,把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叫作“马背精神”。民主改革后,普兰县委仍然坚持这种精神,带领全县人民砸烂封建农奴制的锁链,摆脱个体所有制的束缚,办互助组,走人民公社化道路,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了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各项事业又得到较大发展。但个别干部由于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和影响,作风不深入,工作不扎实。有的不愿骑马下乡;有的即使下去了,也是那里条件好,就往那里跑。对此,群众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普兰县委根据学大寨运动的要求和群众的批评,对县委和机关的作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整顿,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从此,县委坚持把大部分会议放在基层开,九名常委经常保持八名在基层蹲点;凡是自己能够下去了解情况的,就不要基层干部来县里汇报。群众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高兴地说:“我们的马背县委又回来了”。
一九七五年,正当普兰县准备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批判人畜外流等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时候,“四人帮”大骂“搞基本路线教育是大资产阶级批小资产阶级”、“批资本主义是矛头向下整群众。”有的同志也说:“现在搞基本路线教育,批判资本主义势力,不符合上头精神。”还有的同志说:“这样做会影响群众的生活和情绪。”资本主义究竟能不能批?县委一方面派出工作组到细德公社一队搞试点,一方面带领大批干部深入社队进行调查。科加公社岗孜生产队,在一九七三年以前,队长弃农经商,生产无人抓,社员缺口粮。一九七四年,一名县委常委带领工作组,帮助岗孜算了劳力外流、生产下降和集体经济受损失的帐,发动群众打了一场批判资本主义的人民战争。这一年,人畜归田,队长带头搞生产,全队增产粮食四万多斤,亩产上了《纲要》,群众有吃有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在细德公社一队举办全县党员队长学习班,结合实际学习大寨,并请岗孜生产队等单位的负责人介绍经验,使大家受到深刻教育。于是,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大批资本主义,打击贪污盗窃分子。结果,大量外流人畜归队务农,粮食总产比上一年增加了四十四万斤,亩产一跃过了“黄河”,达到五百一十五斤,牧业生产也取得好收成。
过去,普兰县由于没有大型水利建设,虽然四周布满了雪山,田地大都在孔雀河的两岸,庄稼却年年受旱。县委曾多次准备着手解决水的问题,但一直因意见不一,未能实施。一些同志主张修座大型水库,把冰雪融化的水蓄起来灌地;少数同志则主张修一条水渠,引常年不断的孔雀河水浇地。为了找出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案,一九七四年春,县委派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常委带领技术人员、社队干部,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农区六个公社三十六个生产队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就水源、工程量、效益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测,然后,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把两种方案加以对比分析,一致认为修渠的方案工程简单,收益大,见效快。秋收后一开工,县委领导又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和三百多个民工开上悬崖。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一条长达二十七里、跨越五十多条深沟的胜利水渠修成了,孔雀河水被引上盘山渠道,昔日山坡上近两千亩贫瘠土地,如今变成了旱涝保收田。一九七七年,亩产提高到六百多斤。
前几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霍尔区在执行党的经济政策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评工记分不是按劳取酬,“四定一奖”(定畜群、定草场、定人员、定上缴任务,超产奖励)的岗位责任制被取消了,干部信口出“政策”,自留畜要集中放养,群众利益被侵犯,挫伤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结果,全区牧业生产发展缓慢,给国家交售的酥油、绒毛、皮张、肉食和奶渣等畜产品年年完不成任务,群众的生活也改善不大。去冬以来,县委下决心解决霍尔区存在的问题,除派两名县委常委带领工作组,帮助这个区开展基本路线教育外,还三次在这里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制订了八条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今春遇到大雪灾,畜牧业生产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幼畜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超额完成了国家的各项收购任务。
过去,普兰县是一个“收完青稞打完场,家家户户断口粮”的贫穷落后山区,从一九七○年以来,落后面貌迅速改变。现在,全县层层梯田挂山坡,风吹青稞扬碧波,粮食亩产连续六年上《纲要》,去年过“黄河”,今年又获得了好收成。
今日普兰县,已经成为高高飘扬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一面大寨式红旗。
本报记者 李惠民 戴纪明 张京怀(附图片)
图为普兰县委在检查工作的途中。
戴纪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