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松江县试改三熟制为两熟制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16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
——松江县试改三熟制为两熟制的调查
上海市郊区松江县粮田种植基本上是三熟制,即冬季种大麦、元麦或小麦,第二年收麦后种早稻,收早稻后种晚稻。一年三熟,亩产一千四百斤左右。近几年来,产量停滞在这个水平上。而三熟制带来的季节紧张、劳力紧张、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肥料不足、地力耗损等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干部、群众对此早已议论纷纷。今年,松江县把一部分三熟制的粮田试改成麦、稻两熟制。全县共有四万六千九百多亩小麦茬的粮田,麦收后改种了单季稻。其中三万多亩种了从湖南引进的杂交水稻,亩产达千斤以上。一万多亩种了晚粳稻,亩产九百多斤。加前茬小麦亩产六百多斤,两熟亩产分别达到一千五百多斤到一千七百斤左右,从而使两熟的亩产量超过了三熟,同时,成本降低,收入增加,受到了干部和社员的热烈欢迎。
当三熟制最初提出时,从上海市的领导到广大干部、社员都有怀疑,不少人认为,两熟制还有增产的余地,有发展前途,而三熟制太紧张,活动余地很小,因而增产潜力不大。人们把这种意见概括为“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可是另一部分人认为,“三个矮子加在一起要超过两个长子”,三熟总比两熟产量高。耕作制度上不同意见的探讨,本来是完全正常的。但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及其余党别有用心地把这场争论说成是“路线斗争”,给不主张全搞三熟制的前市委同志罗织了“右倾保守”、“复辟倒退”、“反对新生事物”等罪名,横加批判。于是,三熟制成了人们不敢议论的问题。
松江县是在一九六九年基本实行三熟制的。虽然当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过千斤,但三熟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当时就很突出,近几年来日益尖锐。首先是季节紧张。麦、稻、稻一年三熟,全部生长期共需四百几十天。人们只好种大麦、元麦不种小麦,加上两季水稻的秧期不占本田,后茬紧接前茬,一季紧接一季,一年三百六十多天才勉强够用,还不能选用生长期略长的优良品种,每熟作物的季节要求十分严格。由于土地复种指数过高,使许多社、队特别是耕地较多的社、队收种失时,季季有尾巴,熟熟拖后腿,一年拖一年。前茬种晚了,到时不成熟,后茬又要种。晚种部分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低,甚至失收,影响了全县的粮食生产。
从松江看,三熟制带来的问题,首先是有机肥料紧张。随着三熟制面积的扩大,全县绿肥面积逐年缩小,从过去的几十万亩减到近几年的几万亩。养猪虽然有很大发展,但猪肥仍不能满足三熟制生产的需要。只用地不养地,土壤中的有机质消耗得不到补充,肥力显著下降。单靠增施化肥,既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又破坏了土质,土壤日益板结。另外,由于两熟水稻水水相连,增加了淹水时间,也使土性板结粘重,而且地温降低,苗不发棵,作物抗灾能力逐渐减弱。三熟制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用工多,成本高,收入降低。据松江县全县年终分配资料分析,一九六六年全县每亩农田投工七十一点五个,一九七六年上升为一百二十五点四个,增加百分之七十五点三;农本也从二十一元二角上升为三十三元五角,增长百分之五十八,而分配的工分值却从一九六六年的每工一元零一分下降为八角四分,减少了百分之十六点七。
松江的干部和社员都说,三熟制把人和地都搞苦了。人有三苦:一是劳动苦。除日常生产外,每年三夏、三抢、三秋都象打仗一样,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了抢季节,一天往往只能睡三、四小时,有时甚至通宵不眠。二是生病苦。每年早春,社员就要冒着严寒赤脚下水田做秧田落谷,冻手冻脚,社员们的关节炎发病率升高。五月至十月,社员一直在水田拔秧、插秧、除草、施肥,烂手烂脚。三是生活苦。由于三熟制劳动力紧张,集体顾不上开展副业生产,家庭副业来不及搞,经济收入全靠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年终分配社员的收入非但不能增加,许多地方还下降了,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地也有两苦:有机肥不足——挨饿,泡水过久——受冻。这样的土地要持续夺取粮食高产是不可能的,以致近四、五年来,松江全县粮食单产一直在一千二百斤至一千三百斤左右徘徊不前。如果继续坚持三熟制,这些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生产不仅不能发展,相反会逐渐下降。
怎样打破这个僵局,把粮食生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松江县委近两年来经常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和小规模的试验,认识到,全面的三熟制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要争取高产和降低农本,必须适当恢复两熟制。去年秋播时,松江县委号召全县各社、队根据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地改革耕作制度。今年,全县十九个公社都试种了少数单季稻,两熟面积约为全县粮田面积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新桥、砖桥、城北、泗联、九亭、佘山、天马、昆冈八个公社步子跨得大,两熟面积少的占百分之十五,多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它们取得的成效都是很显著的。一般是两熟达到了三熟的产量,多数超过了三熟的产量,还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松江县今年在扩大稻、麦两熟制面积的同时,还种植了部分“绿肥——稻——稻”和“麦——水绿肥——稻”的田块,也都获得了丰收。新浜、塔江、城西三个公社种植的“绿肥——稻——稻”的田块平均单产分别达到一千七百七十九斤、一千六百九十七斤和一千七百斤。如果把“稻——麦”两熟制与“绿肥——稻——稻”、“麦——水绿肥——稻”等耕作制度一起采用或实行轮作,不仅分散了粮食作物的成熟期,而且解决了用地和养地的矛盾。
松江县在改制这个问题上并不是没有阻力的。由于“四人帮”及其余党给不同意种“三熟制”的干部戴上各种政治帽子,进行批判,甚至打倒,使许多同志至今心有余悸。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这些同志受到深刻的教育:马克思主义者靠的是实事求是,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讲经济效果,切不能上“四人帮”一伙政治骗子的当,被他们的政治术语唬住。现在,这些同志的思想解放了一点,胆子也大了一点。但是还有不少干部骑在“三熟制”这只老虎身上不敢下来。
松江县委书记杜述古和社员群众都说,搞三熟制表面上好象比过去多产了一点粮食,其实是虚假的。由于三熟每季时间短,无法使用生产期长的优良品种,两季往往都是籼稻,一百斤谷才出六十几斤米,而生产成本却很高,等于是农民用钱买粮食向国家交售。而交售一百斤谷就有几十斤砻糠,等于是用砻糠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以上事例说明,完全可以用成本比较低的二熟制达到和超过三熟制的生产水平。
松江县改三熟制为二熟制,今年只是试改,明年将继续扩大,当然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松江县委在研究明年农业生产时,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了一个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生产计划,明年两熟制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到十万亩左右。
松江的事实说明,三熟也好,两熟也好,单季稻也好,双季稻也好,重要的是既要增加粮食产量,又要合乎经济原则。这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松江今年的试验所以成功,就因为它是从实际出发的,获得了群众的拥护。
新华社记者 穆家军 季进成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