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农业就能迅速上去——黑龙江省建设商品粮基地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17
第3版()
专栏: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农业就能迅速上去
——黑龙江省建设商品粮基地见闻
今年,素有我国“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农业获得全面增产。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三百亿斤,创造了新纪录。最近记者到省里的农业部门和一些重点产粮县访问,看到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社员都在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加深对黑龙江农业生产特点的认识,找出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正确途径。他们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农业就能迅速上去。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疆,气温偏低,全省全年无霜期平均为一百一二十天,北部只有九十天。低温、早霜、旱、涝、风、雹、虫等灾害差不多年年都有。过去,在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旱、涝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灾害;一种认为低温、早霜是主要威胁。由于认识不一致,常常是东抓一下,西抓一下,遇涝排涝,遇旱治旱,遇霜防霜,结果总是摆脱不了被动局面,形成“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状况。去年四月,华主席视察黑龙江时,曾指示,黑龙江首先要抓好农业,搞规划一定要根据黑龙江本省的特点。按照这个指示,今年以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组织农业、水利、气象等单位详细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全省的自然特点,看到新中国建立以来,遭受春旱、低温、早霜灾害的就有二十个年头。从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八年的十年中,因受这些灾害而大减产的就有四个年头。可见,春旱、低温、早霜这“三害”是影响全省农业生产的要害。在黑龙江省发展农业,首先和主要的是防春旱,战早霜。由于春旱推迟了农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就必然遇到早霜,因此,要做到秋霜春防春抗。
由于对黑龙江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有了一定认识,就能够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促进生产发展。今年,省委从备耕春耕开始,明确要求农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社员抓住抗旱,适时早播,缩短播期,确保全年增产。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还调查推广了肇东、肇源、肇州三县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千方百计挖掘新的水源,扩大灌溉面积、抗旱保苗的经验,使各地主攻方向明确,措施得力,打胜了抗旱播种这一仗。今年入春以后,合江地区持续四个月出现低温、大旱,不少河水断流,水库见底,五月间又刮了五六天八九级大风,土层龟裂,给春耕播种带来很大困难。在严重的大旱面前,全地区每天出动七十八万抗旱大军,三千多台机动车辆和一万五千多辆大车,采用浇灌、坐水种、育苗移栽等多种办法,争取时间抢种、补种。加之入夏以来雨水比较调和,气温升高,田间管理好,化肥比去年增施了百分之五十,秋霜来得也晚,终于获得一千多万亩秋熟作物的好收成,粮食总产量高于去年。
黑龙江省的早霜灾害一般是指发生在九月上旬秋粮作物灌浆上粒时的霜冻。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过去不少地方,选育种植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早熟高产粮食品种,适当提早播种时间,使这些作物早熟,躲过霜冻,减少或者避免损失,做到丰产丰收。但是,对这种来自群众实践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好经验,过去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反,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引进外地晚熟高产的玉米、高粱等品种。结果,一遇早霜,就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今年,省农业部门和各地、县吸取经验教训,开始着手进行作物种植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布局,大面积种植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特点的早熟高产粮食作物,取得良好效果。最北部的黑河地区,气候寒冷,常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上下,无霜期平均只有一百天左右。多年实践证明,这里最适合多种当地培育的春小麦和大豆,既能抵御春旱,又能躲开秋霜,收成最有把握。今年,这个地区的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根据本地情况,都适当调整作物种植比例,缩减玉米种植面积,使春小麦、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到粮食作物面积百分之六十至八十,获得了大面积增产。全地区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两成,创造了新纪录。松花江地区地处松嫩平原腹部,多数地方地势平坦,气温略高,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适宜多种早熟高产的玉米、大豆。因此,今年全地区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九百一十万亩,占粮豆总面积近百分之六十,普遍获得大面积增产。全地区十一个县的粮食总产都创历史最高纪录,有两个县亩产过“黄河”,七个县亩产上《纲要》。
为了更有效地抗御春旱、低温、早霜,今年,黑龙江省的许多县、社,开始推行一种新的耕作法——深松耕法。采用这种耕作法,既能改善耕层结构,疏松土壤,又能蓄水抗旱,透水防涝,加快作物生长,促进作物早熟。北安和九三两个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的六十三个农场,今年采用深松耕法播种的二百九十多万亩春小麦,都显著增产,平均亩产和总产都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左右。爱辉县爱辉公社党委书记告诉记者,他们全公社十二万五千亩耕地,今年播种前普遍进行了深耕深松,使土壤深层硬度下降,地温提高,大豆、小麦、水稻比前几年提早五、六天成熟,避免了贪青晚熟和早霜危害,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一成半。 新华社记者 孙铭惠 景 博 王来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