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坚持流动教学十八年——记受到瑶族人民尊敬的模范教师陈成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2
第2版()
专栏:

坚持流动教学十八年
——记受到瑶族人民尊敬的模范教师陈成芬
在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有一位受到瑶族人民尊敬的小学教师,叫陈成芬。他在居住分散的瑶山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坚持流动教学十八年,行程九万里,十五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局授予他“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
一九六○年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四十六岁的陈成芬,背着铺盖卷登上十万大山,来到滩散公社的高匹瑶寨。热情的瑶胞纷纷从茅屋里出来欢迎新来的老师。
新的生活开始了。陈成芬走家串户、苦口婆心动员孩子们上学。可是,几天过去了,全寨十二个适龄儿童只有两人报了名。
看着只有两个名字的报名册,陈成芬真有点心灰意冷了。这时,李德成大伯来了。这位老贫农向陈老师诉说着旧社会因不识字而遭遇的种种苦难,还告诉他,孩子们不是不想上学,而是因为都要带弟弟妹妹,走不开。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就会来上学了。
老贫农的一席话,说得陈成芬心里亮堂了。他告诉群众,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很快,全日制、半日制和耕读班都办起来了。
播种文化种子的辛勤劳动开始了。
在上第一课的时候,陈老师用普通话教了一遍,问懂不懂?孩子们摇摇头;再用地方话教一遍,学生们还是摇摇头。
语言不通,就无法传播文化知识。陈老师决心学习瑶话。他向学生、家长和社员群众学习。经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他听得懂、说得出瑶话了。他到水尾壮乡教学时,又学会了壮语。
语言沟通了,学生就能学好吗?不!你看,学生们带来的弟妹,一会东奔西跑,一会又哇哇哭闹。陈老师买来小人书和玩具,哄他们在自己屋里玩耍,照顾他们拉屎撒尿,既当老师,又做保姆,使学生能安心学习。陈成芬一天要批改三个小时作业,备一小时课,跑一个多小时路,时间十分紧张,但他对工作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陈成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开了祖国边疆一朵朵可爱的鲜花。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他感到身上的劲更足了。
有个名叫阮朝周的学生,原来是“见人爱打仗,考试吃鸭蛋”的顽皮孩子。陈成芬第一次找他谈话时,冷不防挨了他一拳。但他没有灰心,又第二次、第三次找他谈话,给他讲家史、讲瑶族的苦难史、讲十万大山的革命斗争故事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阮朝周终于变了,懂得了学习的目的,和陈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九七三年夏天的一个早晨,陈成芬冒着瓢泼大雨到学校去,不慎滚下山沟。昏迷中他听到有人喊他,睁眼一看,原来是阮朝周打着雨伞站在面前。阮朝周是特地来接老师的,他说:“老师,我算了你跑教的路程,你每天跑十五华里,一年就跑五千四百华里,十年就是五万四千华里,二十年就是十万八千里,你就绕地球一周了……”听着这熟练的乘法运算,疲惫不堪的陈老师心里甜滋滋的。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进教室,又开始了新的一课。
陈成芬老师在高匹、茅平等五个瑶寨壮乡之间,日夜奔忙十八年,普及了小学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陈老师的学生、瑶族女儿李玉全中学毕业后,又到广西民族学院深造,毕业后回到滩散公社工作。她谦虚好学,办事公道,被选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在水尾生产队,陈老师教过的陈胜显等五个初、高中毕业生,于一九七七年组成了“农科组”,帮助社员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使一百零六亩早稻平均亩产从三百斤提高到五百多斤。
瑶族人民深情地说,瑶山的变化,是同陈成芬老师的办校和宣传分不开的。陈老师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老师。
新华社记者 蔡珪村(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