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照照镜子——北京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2
第4版()
专栏:

照照镜子
——北京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见闻
不久前举行的有十二国参加的“北京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农业机械化的面貌,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别人长处的很好的机会,对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是有益的。
质量和法律
国家制订的农机产品鉴定规定,具有法律性质。这是日本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检查部长有吉亮先生在同我国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机械试验方法”技术座谈时讲的话。
这个座谈是展览会期间举办的二百多个技术座谈项目中的一个。有吉亮先生详尽地介绍了日本农业机械的鉴定体制、试验方法和测试仪器等情况,使听者很受启发。
日本从一九四七年开始,由农林省委托各实验场按照农机具鉴定规定进行检查,保证农民得到合格的机器。一九六二年成立了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内设立了检查部,配备了良好的测试手段,专门负责农机具的检查、鉴定工作。合格者由农林省发给证书。农民购买合格的农机具时,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对于不合格的农机具既不发证书,也没有补助金。而且,生产厂要对用户负责,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如拖拉机是两千小时),厂方负责免费修理损坏的部件,甚至更换整机。
我国农机产品的鉴定、检查工作,既缺乏一套严格的检查鉴定制度,也缺乏相应的测试手段,特别是有的农机主管部门不但不严格执行鉴定规定,反而为不合格的产品开绿灯,实际上纵容了工厂对农机产品粗制滥造。天津生产的“铁牛五五”型轮式拖拉机比较坚固耐用,颇受社员欢迎,成为目前华北地区的畅销货。谁知有的农机主管部门看到有机可乘,便把另一种销售不掉的农机产品搭配一起,硬要社员购买。社员为了得到
“铁牛五五”,就得用数万斤粮食的价钱忍痛买下他们不需要的另一件农机具。这样做不是支农,而是“坑农”,这哪里还有一点法律观念?
学习和鉴戒
“引进新技术的工作自有它的科学性,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前车覆,后车戒,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副研究员水新元以一些国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罗马尼亚就是一个引进国外新技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典型。罗马尼亚在一九四六年才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在六十年代靠引进技术,飞速发展。一九七○年全国拖拉机产量为两万四千台,一九七六年就达到五万三千台,不但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且由农机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落后于欧美二十年到三十年,但它从五十年代起,花了五十亿美元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果只用了十年时间就超过法国,十五年时间超过英国,现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在引进技术上也曾走过弯路。在水田机械方面,开始他们从欧美引进一些大型水稻收割机械和其他农机具,由于机型大,不适合水田作业而推广不开,后来经过改造创新,才适应了本国的情况。现在,日本农业机械化经营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日本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经营规模小,造成了机械投资过大,使用效率低,浪费大的局面,使农机工业陷入困境。日本朋友介绍说,现在经过科学方法的详细计算,得出了机械化农业必须扩大经营规模的结论,现正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日本的事例说明,引进新技术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我国东北农业经营规模大,小麦收获期又值雨季,需要大马力、高功效、能在湿地作业的收割机,欧美有的产品较为合适,而在水稻种植上,则日本的水田机械有较大的适应性。
我国技术人员在同意大利、瑞士两国专家座谈时了解到,西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生产过一些小履带拖拉机,可是逐步被淘汰了,为适宜山坡地的小型扭腰四轮驱动拖拉机代替。原因是小履带拖拉机虽有一些优点,却也有不少弱点,如重量大,结构复杂,成本高,修理费用大,通用性差,等等。现在,我国却正把小履带拖拉机作为发展山区机械化的方向加以推广,西欧的教训是值得重视的。
我国技术人员认为,在引进新技术时,要注意研究国外农机产品的生产情况和发展趋势,注意对产品进行经济分析。真正具有先进水平,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和产品,才可以引进试验。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很可能引进二流三流产品,甚至把人家的教训引进来。
我国技术人员还谈到,引进新技术要走仿、改、创的道路,先消化吸收,后改造创新。既不能乱改乱创,也不应生搬硬套。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我国有一座生产拖拉机的工厂,是五十年代靠国外技术建造的。当时的设计水平,已经同先进国家相差较远;这些年来,又没有进行改造革新,一直照老样子生产,当然就更显得落后了。
拆“墙”赶先进
在日本展览馆里,井关农机公司和佐藤公司展出的水稻插秧机,吸引了不少观众。据厂方介绍,井关农机公司的乘坐式八行插秧机,具有结构紧凑、机身轻巧、操作方便等特点,特别是配合工厂化育秧,一个人操纵机器,每天可插秧三十至四十亩,劳动生产率是比较高的。
看了展品,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感慨万分。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水稻插秧机是我国首创。一九六五年,我国定型的水稻插秧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受到国外农机研究人士和厂商的一致称赞。日本从我国插秧机受到启发,下气力进行研究试制。十年过后,到一九七六年底,日本国内生产的插秧机的产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我国,全国机器插秧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二。而在我国,由于插秧机的质量差以及工厂化育秧等问题没有解决,插秧机的推广相当缓慢,至今,全国水稻机插面积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一点三。
半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也有同样的遭遇。一九五八年,我国首先研制成的半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受到国外的重视。从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研制成功,在技术上也有很大发展,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农业机械。一九七五年,日本的耕地面积是五百五十七万二千公顷,却拥有半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四十二万八千台。而我国,半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已经二十多年了,至今尚未大批生产,产品质量也相差很远。
谈到这些情况,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感慨地说,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如果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是能够创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可是,多年来,由于我们工作上的缺点,特别是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人为地制造了一堵“墙”,这堵“墙”,阻挡了我们科学技术前进的道路,切断了同国外的技术交流,造成了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现在,高墙正在拆除。我们要采百花,酿新蜜,迎头赶上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加快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我们科技人员肩负着重大责任啊!
新华社记者 荀煜升 邵永力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