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彭德怀同志的光辉形象永留人间——推倒对《保卫延安》的攻击和诬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3
第3版()
专栏:

彭德怀同志的光辉形象永留人间
——推倒对《保卫延安》的攻击和诬蔑
郑定 华献
一九六七年,在林彪、“四人帮”一伙叫嚷要通过“革命的大批判”,“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把“走资派”“批深、批透、批倒、批臭”的一片喧嚣声中,从夏秋开始,报刊上发动了对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残酷围剿。《人民日报》于十一月十二日抛出了一篇题为《〈保卫延安〉——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的文章。这篇文章对《保卫延安》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和诬蔑,其调门之高,给作品扣的帽子之大,在围剿《保卫延安》的所有文章中,是少有的。它的流毒极广,影响极坏。今天,我们必须为《保卫延安》平反昭雪,彻底推倒强加给它的种种诬蔑不实之词。
林彪、“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强加给《保卫延安》许多罪名,其中最大的有三条:一、所谓诽谤和贬低毛主席,二、所谓给彭德怀贴金,三、所谓利用小说反党。小说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请看事实。
《保卫延安》被宣判为“毒草”,据说是作品“肆无忌惮地诽谤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贬低“毛主席的伟大历史作用”。罪名之大,足以置人于死地。但可惜,这并不是作品的实际,而是黑文炮制者心造的幻影。
检验一部文艺作品,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根据片言只语,只能得出主观臆断的结论。在《保卫延安》中,虽然没有正面出现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但从字里行间却使人真切感到毛主席自始至终和陕北军民一块南北转战,好象毛主席每时每刻都在解放军指战员身边,行进在西北野战军的行列中,毛主席的行动牵动着西北战场每个指战员和陕北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心。毛主席的巨大身影,时时刻刻都给亿万军民以鼓舞力量,给他们以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千方百计争取胜利的信心。
西北军民心向毛主席,这是《保卫延安》表现的一个非常鲜明突出的政治倾向。当西北战场的军民,听说党中央、毛主席已经撤离延安时,指挥员讲不出话,战士们哭成一片,老乡们担心毛主席会不会有“凶险”。当党中央、毛主席从行军的队伍中通过时,小说这样写道:“有一股很大的力量,象电流一样,通过部队行列,通过每一个人的心。疲劳被赶跑了,战士们的面孔生动了,紧张了,也格外严肃了。”之后,战士们纷纷议论,都把党中央、毛主席同他们一块行军,看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最难忘的事情。甚至在行军的过程中,能够远远眺望党中央、毛主席住过的杨家岭和枣园村,指战员都深切感到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旅长陈兴允听说党中央、毛主席就在自己眼前,他“心头涌起一种不能抑制的欢腾情绪”,看到“九支队”(毛主席当时的代号)给彭总的电报,“他觉得浑身一热,心兴奋地跳动”。六连的副指导员卫刚牺牲时给团党委留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着:“我誓以流鲜血、拚性命的决心,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模范炊事员孙全厚牺牲时留下的一件遗物,是麻纸订的、用油布做了皮子的小本子,在这个小本子的每一页上,都歪歪扭扭地用铅笔写着核桃大的字:毛主席。这三个字,不是平平常常的三个字,而是千万个革命战士对党、对毛主席的一颗火热的心!
《保卫延安》不仅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而且成功地表现了毛主席在这场保卫战中的伟大历史作用。整个西北战场的战略方针,是党中央、毛主席制订的,这在《保卫延安》的开始和最后,都有非常明确的交代。在小说的最后,第八章第四节中,延安保卫战的前线总指挥彭德怀同志说:“毛主席早就说过,延安会变成胡宗南匪帮沉重的包袱,而且这包袱会把他们压死。现在敌人也充分地领会了这个道理,可是他们想丢掉这包袱却来不及咯!”(引文见一九五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保卫延安》)《保卫延安》所描写的延安保卫战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如青石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和九里山等,都是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进行的。《保卫延安》雄辩地告诉我们:没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战略方针,就不会有西北战场的辉煌胜利;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是延安保卫战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所谓《保卫延安》“把毛主席的光辉战略思想,完全移到彭德怀身上”,也纯属无稽之谈。文艺作品总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某一种思想的,《保卫延安》的作者也是通过彭德怀同志的形象来表达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的。沙家店战役中,彭德怀同志接到毛主席电报之后,小说明确写道:“这是今晚九支队来的第五封电报。”一个晚上就连续发了五封电报,可以推想,在整个延安保卫战中,党中央、毛主席给彭德怀同志发出的电报,究竟有多少。《保卫延安》交代得十分清楚:毛主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帅,亲自领导和指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保卫战。这怎么能说,《保卫延安》“偷天换日,将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延安保卫战的胜利,统统记在彭德怀的名下”呢?
《保卫延安》被打成毒草,据说还因为作品“美化吹捧彭德怀”,“妄图使彭德怀贴金成佛”。这也根本不符合《保卫延安》所描写的事实。
彭德怀同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司令,作为一九四七年延安保卫战的前线总指挥,对党、对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彭德怀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历史功绩。《保卫延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生动地真实地再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读了《保卫延安》,我们好象重新回到了硝烟弥漫的西北战场,仿佛又看到了彭总从容镇定地指挥作战的雄姿。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的斗争生活,塑造丰满感人的艺术形象,这是革命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当时仅有二十八岁的杜鹏程同志,在五十年代初写作《保卫延安》,勇敢地做了大胆的尝试,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我军高级指挥员彭总的形象,这在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史上,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开拓了更为宽广的道路。《保卫延安》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同志的历史功勋,这是杜鹏程同志的一大贡献。歌无产阶级之功,颂无产阶级之德,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树碑立传,把无产阶级的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光大,何罪之有?
《保卫延安》塑造的彭总的形象是生动而感人的。他热爱毛主席,忠实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论是在枪林弹雨的火线上,还是在冒雨行军的途中,彭总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命令传达给指战员,及时把党中央、毛主席的意图变成广大指战员的行动。小说描写彭德怀同志接到每封电报都非常高兴,而又非常认真。作者在第六章第二节中这样写道:“彭总接过电报仔细看了一阵,脸上显出思索的光彩。”在第八章第四节中这样写道:“彭德怀同志反复地把电报看了几遍,深思了一会,微微仰面望着万里晴空,望着那在万里晴空奋飞的雄鹰。”从这些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到彭德怀同志对待党中央、毛主席发来的电报的态度是如何严肃、认真,也可以感到他接到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以后是如何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浑身增添力量。这些,都说明彭德怀同志对党中央的信赖,对毛主席的热爱。他虽是千军万马的指挥员,又是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之中,军务繁忙,日理万机,但他同陕北人民和小孩相处一起时,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作者还从各个不同方面,刻画了彭德怀同志的性格特征: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认真负责;作风上,平易近人;指挥作战,沉着冷静;思想上,愿做“扫帚”,不愿做“泥菩萨”。
《保卫延安》出版到现在已有二十四年,我们今天重读它,仍然感到彭总形象亲切、感人,令人经久不忘。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竞相传阅,彭总一直活在人民心中,这就是对这部作品最公正的鉴定。
围剿《保卫延安》时,不仅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任意歪曲,胡乱上纲,而且诬陷作者利用小说反党,为篡党篡军制造舆论。其所谓“罪证”,是说小说在一九五四年党内举行揭批高、饶反党联盟会议时曾大量发行,因此,是有目的地配合,云云。但是,我们只要打开小说最后一页,就可以看到,小说草于一九四九年,脱稿于一九五四年夏。既然如此,作者如何能未卜先知,五年前在遥远的新疆就知道党内会出现高、饶反党联盟,因而早就准备利用小说加以配合呢?没有任何材料证明作者在利用小说反党,仅仅根据小说出版的日期与中央会议召开的时间的巧合,就把分明不相干的两件事强拉硬扯在一起,给人定罪,这种手法实在太拙劣了!在林彪、“四人帮”一伙横行期间,强权就是真理,指鹿可以为马,林彪、“四人帮”一伙对于《保卫延安》是这么干的,对于其他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也是这么干的。他们通过诸如此类的手段制造的文字狱,数量之多,罪名之重,情景之惨,在历史上是少见的,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林彪、“四人帮”一伙到处挥舞“利用小说反党”的大棍,残酷地摧残作家,扼杀作品。但是,历史已经作出了公正的结论,利用小说反党的,恰恰是林彪、“四人帮”一伙自己,他们的阴谋文艺,不正是在“利用小说反党”吗?而被他们加上“反党”罪名的一大批包括《保卫延安》在内的文艺作品,恰恰是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颂社会主义的优秀作品。这个被颠倒了的历史应该重新颠倒过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