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人心所向——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地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4
第3版()
专栏:

人心所向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地纪事
滔滔扬子江滚滚向东流。就在这条巨川即将奔腾入海的地方,我国第一座具有七十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开始兴建了。经过一年的积极准备,今天在这块十二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原来高低不平的小丘洼地,变成了大片平整的施工现场。空旷辽阔的田野上,矗立着鳞次栉比的新型建筑。那些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已被笔直平坦的马路所代替。装载着各种建筑材料的大卡车,日夜不停地来回奔驰。从国外进口的新式打桩机,不断地把一根根粗大的钢管桩打进地层深处……
今天,在这个工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它说明,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人民一心一意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八十二岁的老贫农陈汉光“第三次搬家”的事就是一例。陈老汉一家住在宝山县月浦镇已经好几代了。这次,宝钢要动工,他家的房子刚好在厂区内。有人担心陈老汉不愿离开这块宅基。没料到,这位老贫农听说要在这一带盖大钢厂,没等别人上门动员,先给大家讲起了自己过去两次搬家的悲惨遭遇。他第一次搬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祖上留给他的三间破草屋,在宝山的一次战火中被烧得一干二净,他不得不搬到附近一个地方,重新搭起几间栖身的草屋。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军队在这里修筑工事,又是一把火把老汉的几间草屋烧成灰烬。直到解放后陈老汉才住进砖房,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国家要在这里建大钢厂,让他搬进新楼房,老人满心欢喜。他说:“我前两次搬家,是因为政府腐败,国家落后,所以挨人打,百姓吃苦头。现在,华主席领导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让我们子子孙孙过更好的日子。我这第三次搬家,搬得心里痛快啊!”
参加宝钢建设的成千上万名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都以忘我的精神,把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得又好又快。来自各地的一千多名地质勘察人员,打响了宝钢工程的第一炮。武汉、沈阳、昆明、成都、西安、长沙等地的八个地质勘察单位,在今年春节前后,接到冶金部要求抽调精兵强将参加宝钢建设的紧急电报后,立即行动起来。武汉勘察公司的先遣队在大年初二便赶到了上海;正在家中探亲的职工,纷纷提前返回。不久,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人马也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吴淞口集合,等待他们的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这些勘察队过去长期在粘土层上钻地打孔,孔深一般只有三四十米,最深不超过五六十米,今天要在长江下游的冲积软土沙层上钻孔,而且要打一百米深。为了保证勘察质量,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试验项目。全部勘察工作要求在三个月内完成。上海的初春,江畔寒风刺骨,地质勘察队员们根本不把困难放在眼里。他们工作服外一身泥,工作服里一身汗。肚子饿了,啃几口冷馒头;困了,就在钻机附近躺一会。包括上海三个勘察单位在内的十一个单位的地质人员,按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并且提前十六天交出全部地质资料。
正当英勇的地质勘察战士们向地层进军的时候,解放军工程兵战士们赶来了,冶金部第五、第十三、第十九、第二十冶金建筑公司的几路大军,也先后来到宝钢工地。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早在五十年代就参加过祖国南北几个大钢铁基地的建设。现在,我国第一座具有七十年代技术水平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又将在他们手里建成,个个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些来自内地的工人,多么想见识一下上海市区繁华的南京路,望一望高楼林立的外滩呵!然而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手中那套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本领不够用了,立即废寝忘食地学习新技术。他们跟日本朋友学习打桩新技术,仔细观看日本技术人员的每个动作程序,遇到疑题难关,就分头查资料,看图纸,直到弄懂为止。有的工人苦练电焊新技术,飞溅的火花钻进工作服,烧穿了衬衣,也全然不顾。几个月过去了,许多工人通过考试领取到了一张张技术合格证书,却还一次都没有去过闹市区。
一天,工地上举行检验新技术的现场考试。在高炉施工区,第一个上阵打桩的是第二十冶金建筑公司的青年司机关登甲。他从来没有打过桩,知道这次打桩是对自己前一阶段学习技术的检验。只见他沉住气,紧紧握住操纵杆,利索地把钢管桩扣上了桩帽,对准了锤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砰、砰、砰”锤击声,那根直径九百毫米的钢管桩被打进了六十多米深的地层。测量结果,钢管桩的垂直度偏差只有百分之零点一一,平面位移只有三点二公分,有效打桩时间只有一百三十三分钟,全部达到了日本技术员打的那根示范桩的水平。
在宝钢工地上这样动人的事迹,集中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确,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正象滔滔长江一样,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这股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奔腾前进。
新华社记者 周永康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