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长汀小木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12-26
第4版()
专栏:

长汀小木桥
苏浩峰
我观赏过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大桥,曾为人类驾驭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所惊服;我跨越过巧夺天工的石拱桥,望着古代匠人用血汗浇铸出来的一雕一础兴叹不已。然而,时常出现在我眼前、启动我的感情闸门的却是一座不过百米长的小木桥。
一九二九年三月,穷人的大救星毛主席率领红军第四军首次入闽,长岭寨一仗歼灭闽西土著军阀郭凤鸣旅三千多人,一举解放了长汀城,住在水东街头的辛耕别墅里。别墅南面不远,有座小木桥。会余饭后,毛主席常常踱步桥头,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当时,小木桥作为水南水北的交通要道,从早到晚,行人不断。可是桥面只有一尺余宽。两个人相向而行,总得摩肩擦背,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桥去。桥又不牢,桥上行人一多或者挑担走过,桥身就晃得象荡秋千一般。多少年多少月,小木桥依然如故,无人过问。然而,就是这座小小的木头桥,却在一个包容乾坤的伟大胸怀里占据了位置。一天黄昏,毛主席送一位前来开调查会的老佃农,走到桥头。毛主席叮咛说:刚下过雨,桥面窄,要小心慢走。直到这位老佃农安全地过了桥,毛主席才放心地离去。毛主席曾经七次来到长汀,针对当地政府部门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官僚主义倾向,作过多次指示,有一回提到了修桥的问题。人们都这样推测:毛主席在长汀起草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点到的“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指的就是这座小小的行人桥吧!
如今,到这里参观瞻仰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赤卫队员,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许多关于毛主席和其他红军首长关心群众生活的事例。随着老赤卫队员比比划划的手势,我仿佛看见,当年那位过桥的老佃农,手扶南桥头那棵老樟树树身,回首望见站在对岸、关注着自己的亲人毛主席,望见插在辛耕别墅——红四军军部房顶迎风招展的鲜红军旗,感激的眼泪填满了深犁的脸纹……
顺着毛主席走过的小木桥,自南而北,我踏进了翻修过的辛耕别墅。老赤卫队员炽热的、时断时续的回忆,讲解员明白流畅的解说,把我引到烽烟弥漫的土地革命年代。一九二九年春,在对敌作战、发动群众、筹粮募款、建立红色政权等项工作十分紧迫的境况下,毛主席仍念念不忘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问题。他派出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连、营干部,深入班、排,经过过细的调查和谈心活动,摸清了战士们的生活底子。当了解到许多战士毛巾衣具不齐全的时候,毛主席便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同朱德军长商量,决定从筹募来的款项中抽出一部分,发给战士们。毛主席又派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一位委员,带三百块光洋前往瑞金大柏地,以弥补年初大柏地鏖战给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毛主席还多次亲临长汀红军被服厂,指导制做四千套蓝灰色红军服。一位饱经沧桑的白发老翁,回忆起首次统一了服装的红四军队伍,在毛主席和朱德军长的统率下,威武雄壮地经过水东街,开往瑞金的火热场景时,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毛主席身穿缝制着四个特大衣袋的红军服,背着长汀红军斗笠厂出产的大斗笠,频频挥动大手,向夹道欢送的群众致意。他还记得,从一九二九年春毛主席首次来长汀,到一九三二年秋第五次来长汀的三年多时间里,毛主席身边除了增加一担书籍外,生活用具全无添置……
秋风挟带着南国固有的余暑,吹拂着我的灼热的脸颊,抑制不住的热泪在我喉腔间潜流。毛主席,我们幸福生活的开拓者!从我党我军初创的艰苦岁月起,您哪一天不记挂着人民的疾苦?眼前这些历史的真情实物,使我对您的群众观点、关于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教导,有了更深的理解。
跟着老前辈的脚步,我走进辛耕别墅厅堂后面的房间。那儿摆着一张精致的竹躺椅,右边扶手下的竹片上烙着“郭凤鸣”三个字。这是当年一个普通居民在南寨广场分得的一份“浮财”。听着讲解员响亮的声音,我的眼前展现了半个世纪前汀城南寨广场分粮、分盐、分布匹、分“浮财”欢闹的一幕。那一天,毛主席站在木头搭成的讲台上,手执洋铁皮喇叭筒,对数千群众发表演说。他高声说道:红军来此地是为民除害,今天就除掉郭凤鸣这个大害!至今,这洪亮的声音依然时常鸣响在长汀人民的耳畔。“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岗土地回老家。”这首历史歌谣,就是当年“分田分地”欢乐场面的写照。此刻,我好象听见一个真理的回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解决了,“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
夕阳斜照,云霞流金。我怀着不平静的心情,又回到了小木桥边。小木桥披上灿灿金衣,立在汀江流水中,立在我眼前,立在我心间。它启示着后来人奋发起来,为造福人类、为营建通向美好未来的长虹般的天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